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钟南山传> 第十二章 开创先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开创先河(1 / 2)

钟南山,带领他的呼吸科创建小组,白手起家,因陋就简,以最短的时间、最扎实的探索,实现了中国具有呼吸科室、具有基础医学研究环境的惊人成就。呼研所一步步创建的经历,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传奇,因为它将“无”变成了“有”,将“一”变成了“万”。

正是有钟南山这把“大红伞”,侯恕和余真得以避过很多干扰,专心做学问。所以,这段时间的成绩,是他们三位一体,同心同德苦干出来的。

侯恕和余真深知钟南山在这个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如果换了别人,可能会退缩、会放弃;没有他当年的坚持,也就没有今天的呼研所。不过,没有经受过那个年代洗礼的人,很难明白个中滋味。

慢支炎小组草创时期,百废待兴。钟南山继续发扬“十项全能”的精神,恰如其分地把自己定位为“万能”、“百搭”,善于揳位而上。这时,他比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正好大派用场。

搞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实验数据首先重视的是肺功能。侯恕在慢性支气管炎小组时,就在仓库里发掘出那台陈年报废的“老爷”肺功能计,它基本上能得出肺通气功能的数据。当要进一步了解病人的血氧含量及血二氧化碳分压的资料时,就必须增加设备。当时世界上已使用自动微量血气分析计,方便、准确,但必须进口,且价格惊人,中国只有寥寥数台。钟南山他们虽然胸怀大志,想着有朝一日,那么高级的东西必会为我所用,但目前远水不救近火。

1973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召开在即。他们这初生的小组必须拿出有分量的论文,才能跻身全国科研前列。那时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就很难谈得上研究的突破,他们亟须做血气分析。根据线索,他们又在仓库找出一台已经不能开动的血氧饱和度计。

钟南山以他三顾茅庐的热诚,抱着这台破机器,到上海找呼吸内科学专家李华德,几经波折才感动李氏拔刀相助,好不容易把机器修好。当钟南山抱着这台“宝贝”回来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实在像刚打了一场大胜仗,高兴得又哭又笑;当想到明天更重大的战况,则笑不出来了。

从修好机器到测试数据,实验室做了一系列工作之后才把这台血氧饱和度计应用到临床。这些工作都是钟南山建立呼吸实验室的基础,没有他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就谈不上临床研究。

类似的事,还发生在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的建立上。当时几乎所有的肺科研究单位,都在为没有相关仪器而诉苦。钟南山他们不能坐等。钟南山与侯恕苦苦研究肺功能计的进化历史,决定古为今用,采用重复呼吸气体分析的方法,来计算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这一方法需要几个关键的仪器:一个是气体分析仪,用作分析病人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另外是连接病人呼吸道的氧气囊及三通开关。这些都没有现成的。

如果不是钟南山了解基础医学,单靠临床知识是无法解决的。他四处打探,结果在广州医学院某个基础实验室借来了一台人家不用的气体分析仪,花了不少精力加以改装,以适应他们测定的需要。钟南山又在机械室以及一家与他相熟的机床厂帮助下,经过反复设计、修改,造出了一个铜制三通接头,能适应温度、湿度的经常变化而不生锈,无须润滑剂,就能顺利变换开关模式。

当别的医院叫苦连天,因没有血气分析仪而研究上不去的时候,钟南山他们就是利用了这一古为今用的方法,写出了一系列提供血气资料的肺心病研究论文。

尽管推崇新型尖端精密洋机器的风气上扬,钟南山他们的方法引起不少质疑,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独创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已使他们这个小组在广州地区备受瞩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