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钟南山传> 第十一章 辉煌开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辉煌开端(1 / 2)

面对破烂残损的设备、简陋的诊室,钟南山竟然提出惊人的构想:实验室、病房、门诊和一个定点广州市郊的慢支炎医疗基地要实现一条龙。大家呆住了,眼睛却发亮了。其实最初,钟南山和他们只是为了有名副其实的科研环境。后来,他们却拥有了现代医院最基础的雏形。那些艰苦卓绝却乐在其中的往事,实在经典。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从一个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到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至2009年11月,它走过了30多年艰辛却辉煌的历程。

以下是后来去了澳门的医生余真写于2000年12月的手稿。余真自到澳门至今,一直开着私人诊所。她是一个颇有情调、能文善诗的女人,比钟南山稍稍年长。她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诞生的最好见证者。这篇原稿,经过润色和注解,保持了它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使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1981年,余真离开呼研所,主要原因是随家庭外迁。她在呼研所的日子,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不能有力地呈现广州呼研所发展的全过程,但是我能写些呼研所婴幼儿时期的形象片段,留给将来写这段历史的人,因为这些逸事将会随着我们这代人的湮灭,而永远失落。”2001年新年之际,余真把这篇珍贵的手稿,交给了钟南山。

鉴于钟南山是一个会在历史上留名的人,所以余真说,这篇回忆主要也是以他为视点。

有些事毁誉并存,往往要过很多年后,才能对它们做出公正的评判。余真是这样坚信的。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行内行外,人所熟知。他以大半生的心血浇灌了这个研究所,虽然现在可能言之尚早,“但我认为赋以他终身名誉所长之称绝不为过”。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做了一段时间的基础研究工作,1971年调到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当临床医生。“我是钟南山开始广州医生生涯最早一起工作的伙伴之一。”

钟南山来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上班,到内科门诊当门诊医生。在和同事们首次见面的早会上,他谦逊地自我介绍说:“我过去在基础部门工作,临床接触少,一下子来到门诊第一线,预料会碰上难题,到时要请各位不吝指教。”

当时主管门诊的尤素真医生立即做出机敏得体的答话:“临床经验靠实践积累。过去,你在这方面欠缺一些,但在别方面的知识就多一些,这是你另一方面的优势。从现在起,我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相信事情能办得更好。”

新同事来上班,介绍几句是常规,听多了都有点麻木了,但以上两段即兴对白,却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因为从基础部门调来做临床工作的人不多,这次显得不平常;二是这一说一答没有流为空话,都被以后的历史所证明。

当年钟南山说的那句话并非客套,而是出于自知之明的真诚。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他上班后不过两三个月,原先粗壮黑实的运动员体格,减了不止一个码;原先圆头满腮、双目炯炯发光、笑口常开的一个大小伙子,变得高颧深目、面容严肃、走路时也在思考问题;原先紧绷在身上的白大衣,竟然显得飘逸松动,他真有点像个道骨仙风的大夫了。

“外人不明就里,不断向我们打探他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但留心的人都看到,他除了按时上班外,为了速成一个熟练的临床医生,把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到了x光室、心电图室、图书馆等地方自行补课去了,怪不得他“人比黄花瘦”。

在1959年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预选赛上,打破男子400米中栏全国纪录的运动员,竟是北京医学院的大学生钟南山。当年,他苦练成功的座右铭是:闻鸡起舞。早晨很早起床,从不拖延懒惰。在他职务急速转型的这一时期,从北京回到广州,以至其后的日子,他都继续遵循着这个座右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