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沉思錄> 梁實秋譯版 卷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梁實秋譯版 卷二(1 / 1)

一、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們不能分辨善與惡。但是我,只因我已了悟那美麗的「善」的性質,那醜陋的「惡」的性質,那和我很接近的行惡者本身的性質——他不僅與我在血統上同一來源,而且具有同樣的理性與神聖的本質,所以我既不會受他們任何一個的傷害(因為沒人能把我拖累到墮落裡去),亦不會對我的同胞發怒而恨他。我們生來是為合作的,如雙足,兩手,上下眼皮,上下排的牙齒。所以彼此衝突乃是違反自然的;表示反感和厭惡便是衝突。

二、我之所以為我,不過是一堆肉,一口氣,和一股控制一切的理性。丟開你的書本!不要再被書本所困惑:那是不可以的。要像一個垂死的人一般,輕視那肉體:那不過是一汪子血,幾根骨頭,神經和血管組成的網架。再看看那一口氣,究竟是什麼東西;空氣而已:還不是固定的一口氣,每分鐘都要呼出去,再吸進來。賸下來的是理性。要這樣想:你是個老年人了;不要再做奴隸,不要再做被各種私慾所牽扯的傀儡;不要再令他怨恨現世的命運並且恐懼未來的命運。

三、神的安排都是充滿了神意的,就是命運的播弄也不是脫離自然的,也不能脫離由神意支配著的安排與編插。一切都是由神意而來;不過「必然性」,以及「整個宇宙的福利」(而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有其作用的。整個的自然之所產生的,整個的自然之所進行維繫的,對於自然之各個部份亦必有利。但是宇宙之保全則有賴於變化,不僅是原素的變化,且擴及於由原素複合而成的事物之變化。這樣的想法對你是很充分的了,如果你引為原則來看待。放棄對書本所抱的渴望罷,以便死時了無遺憾,而能從容不迫,從心底裡感謝天神。

四、要記取,你已經拖延了多麼久,神多少次給你寬限而你並未加以利用。現在可該明白了,你不過是其中一部分的那個宇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東西,你不過是賴其放射而始獲得生存的那個宇宙之主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東西;你的時間是有限期的,如果你不用以照耀你的心靈,時間便要逝去——你也要跟著逝去!——良機一去不可復回。

五、隨時下決心,像一個羅馬人像一個大丈夫似的那樣堅定,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嚴肅而不虛矯,要懷著慈悲、自由、與公道;不可稍存其他的念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後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一份命運的抱怨。你要知道,為了度過平靜的一生和神一般的一生,一個人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如何的少;只消他遵守這些條件,神對他也不會再多所要求。

六、害你自己罷,害你自己罷,啊我的靈魂!你享受尊容的時間就要過去了;因為一個人只有一個生命,你的生命就快要完結了,你沒有什麼尊榮,只好把你的幸運寄託在別人的靈魂中。

七、身外的事煩擾你嗎?忙裡偷閒去再學習一些好的事物罷,不要再被外物牽惹得團團轉。不過要當心別陷入另一錯誤。終身苦苦追求,而漫無目標,每一衝動甚至每一念頭都茫無指歸,那些人也是兒戲無聊的人。

八、如果不管別人心靈裡進行著的是什麼事,一個人便很難得不快樂;但是如果不密切注意自己心靈的活動,則必定是不快樂的。

九、這一點必須要記住,整個宇宙的性質是什麼,我的性質是什麼,二者之間有何關係,我是怎樣的一個整體中的一個怎樣的部份;沒有人能妨礙你,令你在言與行方面不與自然協調,而你正是那自然的一部份。

十、提歐弗拉斯特斯在作惡行的比較時——就一般通俗的說法,此種比較是可以作的——曾按真正的哲學的精神說,由於慾望而產生的過錯比由於憤怒而產生的過錯更為可厭。因為激於憤怒的人之違反理性,好像是很苦痛的,不自覺的良心不安;但是由慾望而犯過錯的人,被快感所挾持,好像是在作錯事之際有一點較為放縱較為缺乏男子氣的樣子。很正確的,而且很合哲學家身分的,他又說,與快感有關聯的過錯,比起與苦痛有關聯的過措,應受更嚴厲的譴責;並且,一般而論,一個人先受了委曲,被苦痛所驅使而生憤怒,總還有一點男子氣概,至於由慾望而入邪途的人,則是自作孽了。

十一、你的每一樁行為,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都要像是一個立刻就要離開人生的人所發出來的。離開人群,如果是有神,並不可怕;因為神不會引你入於邪惡。如果根本沒有神,或神不管人間事,那麼生存在一個沒有神或沒有神意的宇宙又有何益呢?不過神的確是有的,並且他們是管人間事的;他們已經賦給人類以力量,令他不致墮人邪惡。即使死後還有邪惡,他們亦已有所準備,使每一個人都不致墮入邪惡。神不使人變惡,如何會使人的生活變惡呢?整個宇宙絕不會因愚味而生疏忽,並且一旦發覺有何疏失,亦必有力量去防禦或糾正之;亦不會因蠢笨無能而造成重大過失,以至令善與惡的報應毫無差別的同樣的落在好人或壞人的頭上。不過死亡與生命,尊榮與恥辱,苦痛與快感,財富與貧窮,的確是無分善惡人人所不能免,其本身是既不體面亦不可恥。所以那便無所謂善或惡。

十二、一切的事物消逝得多麼快,他們的形體消失在這宇宙裡,在永恆中他們亦很快的被遺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誘惑我們的,或用苦痛威嚇我們的,或被虛榮所艷羨的——多麼無價值,可鄙,齷齟,短暫,無生氣!——這都是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加以體認的;還有,那些靠了言談見解而博得聲譽的人們究竟算得是什麼人;死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一個人把死參究一下,靠理性的分析把那虛幻的恐懼撇開,他便會覺得那不過是自然的運行而已,——如果一個人被自然的運行所嚇倒,他便是童騃;須知這不僅是自然之運行,亦正是自然之有益的措施;——還要知道,人是如何的與神接觸,用他自己的那一部份和神接觸,在什麼情況之下人的這一部份才能與神接觸。

十三、世上最可憐的莫過於那種人,苦苦的要研討一切事物,甚至如詩人所說,「鑽研到土底下的東西」,並且還要猜想別人心裡的事,殊不知他們需要的只是如何體認並且供奉他內心的神明。所謂供奉即是保持其純潔,勿使沾染一點熱情,輕率,以及對於從神或人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