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981《芙蓉镇》(1 / 1)

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古华

原发刊物:《当代》

发表时间:1981年第1期

(李兆忠 撰)

就世俗的知名度和持久的影响力而言,“新时期文学”中的长篇小说很少有能超过《芙蓉镇》的,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电台的广播和电影的改编,然而最主要的,还是作品本身的力量。评论家雷达当年说过这样一番话:“有一些作品,由于触动了当前现实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它们刚一出世,便能够赢得掌声、轰动,这自然是十分幸运的事,然而也有另一些作品,它们的效力是慢性的,具有浸润和熏染的特点,就像微风在树叶间传递消息,涟漪逐渐扩展为波澜,渐渐把人们引向严峻的沉思。这样的作品同样不可忽视。长篇小说《芙蓉镇》的命运,似乎属于后一种类型。它发表并以单行本行世接近两年的时间里,评论文字不能算多,读者的兴趣却在上升,阅读者的圈子日益扩大。”(《再论〈芙蓉镇〉》,《芙蓉》1982年第6期)二十多年后重读《芙蓉镇》,尽管岁月无情地显影出它的急就、粗糙甚至肤浅,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生机,——那种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它并没有过时。

1981年2月长篇小说《芙蓉镇》在《当代》第一期发表,经作者修改,同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发表出版后的一两年时间里,作者收到八百多封读者来信,《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文汇报》、《文艺报》和《当代》等报刊发表了相关的评论或报道,后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雷达率先撰文,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写得真、写得美、写得奇。它真,它流贯着一种强大的客观生活实感,小说的人物如活人般呼吸可闻,小说的故事像生活中发生的事一样真实可信,仿佛作者只是把它们照生活本身的模样移到了纸上,很难看到斧凿的痕迹。它非但不像过去某些写农村生活的作品,用左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现成结论,去过滤、宰割、砍削生活的真实,相反,它的作者有如一个勇敢的逆水行船的舟子,在历史的河道上,拨开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所布下的重重迷雾,寻踪辨迹,力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人物以本来面目。”(《一卷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略论〈芙蓉镇〉》,《当代》1981年第3期)蔡葵在与古华的通信中,称《芙蓉镇》“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它“忠实地艺术地复制了现实生活”,“把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和庄严的东西一起挖掘出来,赤裸裸地奉献在读者面前。作品的描写是那样朴实无华,它不借助于人工雕琢而美的自然显现,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关于〈芙蓉镇〉的通信》,《星火》1982年第8期)而据作者自述:《芙蓉镇》问世后,不少读者来信说,小说中的芙蓉镇就像是他们家乡的小镇,里面的主要人物他们都很熟悉,都像做过邻居当过街坊;有一天,一位远在内蒙古草原上当中学教师的中年汉子突然闯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客房,自报家门,对正在修订《芙蓉镇》的作者说:“老古同志,我就是你写的那个秦书田,我因一本历史小说稿,文革中被揪斗个没完没了,坐过班房,还被罚扫了整整六年街……”说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作者也深受感动,为这位内蒙草原上的“秦书田”感慨不已。(《闲话〈芙蓉镇〉——兼答读者问》《作品与争鸣》1982年第3期)此外,据作者披露:《芙蓉镇》问世后,受到文坛前辈们的关注,沈从文将他请到家里长谈,给以艺术上的指导;丁玲赴美国讲学,在著名的《五代同堂,振兴中华》的讲演里提到这部习作;周扬找他谈了话,关心他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张光年住院期间批阅了他的习作,将一本批点过的《芙蓉镇》送给了他;沙汀将一本亲笔批点的《当代》第一期送给他;韦君宜对他很鼓励,称赞《芙蓉镇》写得厚实,乡土味重,有生活实感,语言刚健清新,画家黄永玉两次催促翻译家杨宪益将《芙蓉镇》译成英文……

必须指出的是,在《芙蓉镇》广受好评的时候,另有一股否定的暗流,正如《芙蓉镇》的责编龙世辉回忆的那样:“对《芙蓉镇》的看法,并不是没有争议的。公开的、见诸文字的不多。但在读者中,在编辑部内部,在文艺界,甚至一些老作家在谈论它时候,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意见还颇尖锐。譬如对它的结构,对秦书田、谷燕山等人的形象,对有关爱情的描写等等,都听到了不少意见。”(《关于古华和他的〈芙蓉镇〉》,《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6期)今天可以看得更清楚,是小说的那种严酷的真实性,给现实生活造成了震撼,给现行体制带来某种颠覆性的效应,引起争议是必然的。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业内人员,笔者对此亦有充分的领教,在听到的各种否定的声音中,认为《芙蓉镇》这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小说的也不乏其人。这种看法之所以没成气候,是因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整个社会氛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当时评论界流传这样一句话:“《芙蓉镇》好看不好评。”

文坛前辈沙汀对《芙蓉镇》的看法,颇能说明问题。《芙蓉镇》发表两个月后,1981年5月的某一天,沙汀就《芙蓉镇》的问题,与古华作了一次长谈。尽管沙汀肯定《芙蓉镇》的基本面,承认它是“创作界一个新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将引起广泛注意”,同时有很大的保留,沙汀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谷燕山这一人物形象上,认为作者写谷燕山的性机能缺陷,写他的自卑心理,把这个正面人物形象破坏了;沙汀进而强调:即使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党还是存在着的,还是在发挥它的作用,不能低估党在人民中的长期影响;文革中的问题可以写,但要划清界限,要写出党的影响和人民的力量,《芙蓉镇》里有人民的力量,但只是一点苗头,没有充分展开,没有具体内容。对小说的结尾,沙汀也提了意见:王秋赦发疯后在街上大喊大叫,虽然生动,但把居民写得心惊肉跳,就太过分,最好改成由镇委书记谷燕山把他喝斥一顿,赶回吊脚楼,或者在居民的讽刺嘲笑声中消失。沙汀认为作者写了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气象,但是没有化作具体的形象,给人感染力不强。(《谈〈芙蓉镇〉——和古华同志的一次谈话》,《文艺报》1983年第2期)

沙汀对《芙蓉镇》的这些看法,反映了老一辈经过革命思想洗礼的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