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蒋介石传> 第十三章 毛泽东的崛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毛泽东的崛起(1 / 2)

长征是一篇史诗,岁月的更替,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不能使之失色。

毛泽东给了农民最想要的东西:“土地和同多年来压迫他们的地主们算帐的机会。”

1934年间,蒋介石把共产党赶出了他们在南方的根据地,发动了一场“民族复兴”运动。

他认为他已经彻底并永远地打败了共产党。他希望他的“新生活运动”能够像他赢得战争一样“赢得和平”。

但是,他没有赢得战争,他只是把共产党赶跑了;而他的“民族复兴”政策也由于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而石沉大海。

到1933年中期,蒋介石已经同共产党打了6年的仗。作为一个军人,他不断遇到挫折。他已经对共产党苏区发动了四次“围剿”——每次取得的胜利都是区域性的。

他的决心不断增长,这一点可以用数量来衡量。在1930年12到1931年1月的第一次“围剿”中,他动用了10万部队;在1931年5月至6月第二次“围剿”中,动用了20万作战兵力;第三次战役是从1931年7月到10月,出动的军队达30万;第四次“围剿”从1933年4月到10月,这一次出动了差不多50万的军人;第五次“围剿”从1933年10月开始——几乎是第四次“围剿”一结束就开始了——蒋介石动员了90万军队,其中40万立即开始了行动。

与此相比,红军的兵力比估计的要多一点,但双方在武器上相差悬殊。

受到正面进攻的江西红军动员了大约18万人,还可以加上20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是这38万人只有不足10万支枪,手榴弹和装备的供应也不足,而且没有重型大炮。

蒋介石的40万作战部队拥有重型武器并有一支装备有近400架飞机的现代化空军。红军设法缴获了几架飞机、甚至俘虏了几个有经验的飞行员,但他们无法供应汽油,也没有维修人员,因此,共产党没有轰炸机。

蒋介石的作战部署是根据他求胜的需要及迫切的心情制定的。蒋发动第五次“围剿”不只是因为六年来的失败让他难以容忍,还有一个新的紧迫性——因为这时蒋介石认为中日之间的决战已不可避免。

蒋介石有几年是依赖德国军事顾问的。

1933年当希特勒取得权力时,蒋介石邀请了一个著名的德国战略家塞克特将军来华。

就是这个塞克特设计了第五次“围剿”的战略。为了帮助蒋介石,他接替了原常驻中国的德国顾问的职务。希特勒显然认为他在中国工作是有好处的,因为1934年初,在他回德国不久,希特勒就派他到中国担任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团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早期的岁月里——大约在柏林——罗马轴心延伸到东京以前的七年——纳粹就明显地支持蒋介石的首先消灭国内共产党,而任日本人畅行无阻的政策。

塞克特的战略听起来不错,但代价昂贵。

在他的指导下,蒋介石修筑了几百英里的公路。在苏区外围用混凝土修建的包围圈上,到处都是小型的防御工事。埃德加·斯诺称它为“一种长城……它逐渐地向里伸”。掴民党军队乘坐坦克和装甲车,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在江西、福建、湖南、广州和广西等地的外围一次向内前进几百码。然后,他们就去修建新的工事。牢固的包围圈不断收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