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蒋介石传> 第十二章 命运自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命运自定(1 / 2)

曾是毛泽东的“笔杆子”陈伯达,在他的《蒋介石——人民公敌》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的出路何在?”

他说:

“事实上,他的‘伟大导师’曾国藩早在很久以前就为他安排好了,那就是:“与外国人讲和,与人民为敌。”

毛泽东后来告诉埃德加·斯诺,当时所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共产党没有和福建军队联合起来,对付蒋介石。

我们可以确切地指出,蒋介石曾在某一天,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

那是1931年9月11日,当时他命令少帅张学良,尽可能地避免和日本人发生任何冲突。不出所料,恰恰是在一个星期之后,日本军队发动了所谓的“沈阳事变”,进攻东北。

张学良请示蒋介石:“我该怎么办?”

蒋介石的回答很明确:“为了避免这一事件的任何扩大,必须坚决执行不抵抗政策。”

由于蒋介石面临着国人反对力量的不断挑战,他已就解决军事问题的顺序作出了决定:先消灭国内的反对力量,然后再对付外国侵略者。

这个决定最后注定了蒋介石自身的命运。

国民党的资料否认蒋介石使用过“不抵抗政策”一词,但是不否认蒋曾经命令少帅避免与日军冲突。

蒋介石是国民党的领导人和自封的孙中山革命的继承者、中国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的斗士,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蒋介石应当领导全国进行抗战。

公平他讲,他确实想抗战,但他认为这是次要目标,首要的是中国必须统一在他的领导下。

他的失算在于他使人民——这里面包括知识分子、农民及士兵——感到失望,结果他那无可争议的自诩的民族领袖的地位便受到了削弱。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打中国人是不应该的。

如果蒋介石当时做出另一种决定,军阀们就会抛开他们之间的分歧,团结在他的旗帜下。但是相反,对他的普遍不信任进一步动摇了他的统治,并且,到最后共产党人将宣布自己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领土的真正保卫者。

在这一年的夏末和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蒋介石既无能力也不愿意弄清这一事实真相。

他所能看到的是:因为中国的分裂和弱小,它不可能抵抗训练有素的日军的进攻。他不可能认识到中国的分裂正是其力量弱小的基本原因之一,并且面对敌人的进攻可以通过爱国的号召而在他的领导下实现统一。

按照1944年至1948年担任蒋介石的秘书长的吴鼎昌的说法,蒋介石错误地判断了1931年9月日军的企图,由于他错误地认为日军并不真正想占领中国的领土,所以他命令张学良撤退。

三年后,蒋介石才相信日本人确实想侵略中国而且有可能想征服中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原定的解决军事问题的顺序,仍然遵循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从这句话的内容上(从汉字“安”上),可以清楚地理解为平定国内形势需要动用武力。

蒋介石一直很崇拜曾国藩将军,这位将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很多中国人认为曾国藩应该首先对付当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但这位蒋介石心目中的英雄却另有打算。蒋介石仿效了他的做法。

几年后,陈伯达(曾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笔杆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