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玄幻魔法>驰骋幻想世界> 第129章 诉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 诉说(2 / 2)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因此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好发展,国力强盛之余,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这样的一个内修德政,外建功业的帝王,怎么可以会是如历史所载的那样,昏聩残暴呢。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在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前的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鹤壁****而死,商朝灭亡。

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我想问问师太,帝辛的抱负和所作所为,和崇祯皇帝是不是很像?

崇祯皇帝比起前几任帝王,都勤政、英明的多,但两人都‘适逢其会’,做了亡国之君。

无怪乎崇祯帝临死前仰天浩叹‘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听到父皇的临终遗言,九难怒气渐消,但心中抑郁更甚。

只听南宫傲天继续说道:“为什么崇祯皇帝要这么说,只因他知道,自己励精图治,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然而内有奸佞,外有豺狼,非他一人之力可以挽江山以即倒。

顾炎武其人,相比师太有所听闻?

据说他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

又闻他曾数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

在漂泊各地途中,曾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又数次到明思陵哭吊崇祯皇帝。”

“看来我大明还是有一些忠志之士。”九难悲泣道。

“顾炎武在明亡国之后沉思细想,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

因而他曾说过,前人多言殷商亡于‘受德之不仁’,‘吾殊谓不然’。并列举了自盘庚以降,商王朝贵族离心离德的种种行经,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适逢其会,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拘救商王朝的命运。

因而明王朝的灭亡,并不是崇祯帝的错误,换了谁都一样,拯救不了明王朝的衰败和灭亡。”

其实南宫傲天是看在九难的面子上,美化了崇祯皇帝,他和帝辛相比,其实还是有差距的。

帝辛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文治武功都堪称一时俊杰。

崇祯虽然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人的失败,都是因为内奸当道,外敌肆孽所致。

比如孔子口中的什么贤臣比干,就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贼。

而明王朝投降满清的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吴三桂也不过是后来者而已。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