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兴明报馆(2 / 2)

笔画粗中有细,极聚审美价值外,也极适合刻板印刷。

类似的这种字体,首次出现是在南宋临安的书坊中。

到明初,文人大肆追捧这种字体的书体。

经过百年发展,到弘治正德时,才逐渐形成后世所知的那中宋体。

其实说来,后世的那种宋体称呼为明体才更准确一些。

朱大福从后世而来,写下的几个大字,完全超越了当今时代数百年。

黄玉新干印刷这活儿年头也不短了,接触过不少刻板的字体,自也能看出朱大福所写几个大字的好赖。

“东家这字横平竖直,比当下的一些仿宋体还要美观,这种字体于印刷是与有非常大的便利。”黄玉新惊喜不已。

这字虽是朱大福所写,却也是他所刻,所印。

经此一来,他无疑也可因此成写名。

想不到,他这东家,不仅大方,竟还有如此本事。

朱大福不再此事上多言,把所写兴明报馆之中的,明报馆三字,分别拆开,道:“若把偏旁部首分离,再需要的时候再做组合,你觉如何?”

八万多汉字,一版稿子中还会有些字重复。

也就是说,常用字还要多刻几个。

如此一来,至少得刻十万个以上才可不至于耽误了印刷。

因是新字体,所有的字都需重新印刷。

如此一来,即便是夜以继日的雕刻,那也得数月时间了。

《三国演义》那么好的东西放着,罗贯中不着急,他都着急了。

黄玉新想了想,眼前一亮道:“这倒可省事儿不少。”

之后,朱大福便开始以宋体书写了字。

把偏旁部首拆分开,刻板方便,书写也方便。

两三日时间,便把该写的都写完了。

...

字写完,朱大福开始考虑起活字所用的原料来。

据说,毕昇刚发明活字印刷的时候,其实是木活字。

木活字稳定性太差,遇水容易膨胀,会造成字体的大小不一,也会影响字形。

所以,才改用了泥活字。

直到现在,所用的仍旧还是泥活字。

打开系统,有两种活字的配比方式。

一种是铅活字,需三十分。

另一种则是铜活字,需六十分。

而他只有五十分,兑换土豆消耗太多了。

好在,他也没准备兑换铜活字。

现如今的货币铜占据的分量并不轻,若以铜做活字,那造价太大,他也无力承担。

兑换了铜活字的配比方式。

朱大福连同他所写的字体,一并交给了黄玉新。

“你就用这种方式来刻就行。”

对朱大福,黄玉新是无条件信任的。

连反问都没有,便当即答应了下来。

...

朱大福写字加点工,两三天就能办成。

可黄玉新即便再加班加点,没有个十天半月也是拿不下来的。

一日,朱允炆帮着在酒楼忙活完,问道:“大福,你那《三国志通俗演义》何时刊印?”

这么久了,难道不印了?

朱大福不想给黄玉新压力,有想他们把活儿做到精益求精,自交给他们后,就从没催促过。

至于到底何时能成,他也不清楚。

“快了,快了...”朱大福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朱允炆微微一笑,安稳朱大福不用着急。

实则,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每次问都说快,怕是开不下去,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吧?

黄先生开着都不行,他书都没读过几天的人又岂能开下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