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烽烟狼卷> 自卫队主力装甲战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自卫队主力装甲战车(1 / 2)

90式坦克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始于1974年,部件制造和试验工作始于1977年。当时暂称为TK-X坦克,意思是“试验中的坦克”。90式坦克(きゅうまるしきせんしゃ)是为了取代61式坦克及部分74式坦克而开发的日本陆上自卫队的第三代坦克。于防卫省中,其英文名称为“”。在中国被称为“90式坦克”,港台则习惯称为“90式战车”。

日本坦克通常是以定型年代(第一生产年度)命名的。因曾预计新坦克在年定型,故相继又称TK-X坦克为88式和89式坦克。但是由于研制周期拖长,定型日期推迟到1990年,故又称之为90式坦克。该坦克在年度进行第一次整车试制时制造2辆样车,进行了技术试验。年度进行了第二次整车试制,制造4辆样车,于年进行技术试验,并计划在1989年度进行使用试验。先后两次整车试制共制造6辆样车。1987年夏天公开的样车是第二次整车试制的样车。预计新坦克在1990年定型,并立即投产,同年将生产30辆。该坦克将用于替换已经开始退役的61式坦克,还准备更新一部分74式坦克。投产后将首先装备日本北海道的坦克师。

该坦克的研制总经费约300亿日元,现估计其单价将达12.1亿日元(相当于850万美元)。原计划采购800余辆(与74式坦克总采购量相同),但因价格昂贵,采购数量大致控制在400辆以下。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90式坦克样车为传统的炮塔式坦克,车体和炮塔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左前方;车体中部是战斗舱,其上是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炮塔内有2名乘员,车长位于火炮右侧,炮长位于左侧。驾驶舱上装有若干个潜望镜,其中也可装入红外夜视仪。

二、武器系统:1.主要武器该坦克样车装有1门联邦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滑膛炮,日本现已决定特许生产这种火炮。该火炮的炮管长是口径的44倍,装有热护套、抽气装置和炮口校正装置,还装有反后坐装置。该炮射速为10~11发/min。

日本曾计划在新坦克上安装本国制造的滑膛炮,该炮是用74式坦克上装备的线膛炮炮管扩孔制成的。样炮完成后,命中精度和侵彻力低,加之考虑到新坦克的主炮应与美国的M1A1坦克火炮通用,最后决定采用联邦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滑膛炮并安装在第二次整车试制的样车上。

该炮配有自动装弹机,选择了称为带状弹舱的方式,它通过链带转动来带动放置在炮塔尾舱内的带式连接的炮弹来选择弹种,使炮尾和推弹机方向一致,装入炮弹。

2.炮弹该炮发射联邦德国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日本已决定特许生产这两种炮弹。这两种弹都是整装式弹药,均为半可燃药筒,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初速大于/s,直射距离,破甲弹的初速大于/s。日本大锦工业公司制造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小松制作所(ny)制造的多用途破甲弹均因弹丸的破坏能力不足而未被采用。该坦克的弹药基数约40发,炮尾弹仓约存放25发,车体前部右侧约存放15发。

3.火控系统该坦克装有性能先进的火控系统,由观察瞄准装置、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直接瞄准装置和指挥仪式瞄准装置构成。车长有1个装在炮塔右侧上部指挥塔前方的独立稳定式360°回转的潜望式瞄准镜,为双目式L型,放大倍率10×,内装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可达);配有从炮长瞄准镜得到的目标数据监测装置,必要时可超越射击。炮长潜望式瞄准镜装在炮塔上部左侧,为高低向独立稳定的单目周视潜望镜,放大倍率10×,内有热成像夜视装置和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还有1个辅助直接瞄准镜,为单目式L型,放大倍率12×,内装夜视显示装置。该坦克的瞄准系统分为直接瞄准和指挥仪式瞄准两种方式。直接瞄准是按照常规的瞄准方法来捕捉目标,而指挥仪式瞄准系统可实现行进间射击。

由于安装了超越控制装置,即使在炮长发现目标并进行瞄准以后,车长若再发现其他目标构成更大威胁时,还可使炮长的目标自动改成车长发现的目标,亦即应用该装置可在对一目标射击的同时还可瞄准其他目标。在车长瞄准镜内还附带稳定型导向器,车长载上头盔后,接通镜的开关,车长瞄准镜便可和炮管联动,即炮管和车长的脸部总保持方向一致。该坦克的火控计算机装在炮塔的尾部,该计算机可根据横风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及目标距离、弹种、视差修正量、耳轴倾斜、药温、炮膛磨损、大气压力、目标未来位置及其修正量的数据来计算火炮的瞄准角和提前角,使瞄准镜十字线自动装定。

该坦克采用被动式红外热成像装置,可把敌坦克放射的红外线通过高灵敏度红外电视将画面显示在荧光屏上可同时进行目标瞄准,也可自动跟踪。

4.辅助武器74式并列机枪安装在主炮左下方。.7mm高射机枪安装在炮塔右侧顶部车长指挥塔和炮长舱口之间,不能从车内进行操纵。

三、推进系统:

1.发动机该坦克采用三菱10ZG型2冲程10缸水冷直接喷射式废气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最大功率马力)。坦克单位功率/t,公路最大速度70km/h。

2.传动装置该坦克采用带液力变矩器的自动变速、静液转向式传动装置和电液操纵装置。

3.行动装置该坦克采用液气和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每侧有6个双轮缘负重轮,第一、二、五、六负重轮采用液气悬挂,第三、四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两侧的液气悬挂部件不是横向交叉连接,不能作倾斜而只能作前后俯仰调整,可使车底距地高从标准姿态降低到,或提高到。扭杆悬挂装有旋转式减振器。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两侧各有3个托带轮。采用双销单块式履带,一种装有橡胶衬垫,另一种是金属爪齿型,两种履带均有端部连接器。

四、防护系统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前部采用复合装甲,其他部位有的采用间隙装甲。复合装甲是冷轧含钛高强度钢的两层结构,中间使用了包有芳纶纤维的蜂窝状陶瓷夹层,并在内侧罩有轻金属,为日本独特的复合装甲结构。

该坦克没有对付顶部攻击的特殊装甲防护。两侧裙板各由7块均质钢板组成,厚约10mm,可产生与夹层装甲相同的效果。裙板可以单独向上折叠起来,便于行动部分的维修。车内隔舱化布置,装有自动灭火装置。炮塔内部由防火隔板分成几个舱,其布置与美国的M1坦克和其他现代主战坦克相似。弹药仓装有闸门,炮塔后面的顶部装有泄压板。采用了三防装置,即使在全密闭的情况下也可战斗几个小时。

还装有激光探测装置,可在敌激光测距仪照射的瞬间得知敌照射的方向。在炮塔后部两侧各装有3具一组的73式烟幕弹发射器,可自动或半自动启动。在炮塔后部竖有通信天线。但是,该坦克的车体前上装甲板和炮塔前下装甲板之间有一明显的间隙,高度达以上,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卡弹区。

89式步兵战车

1981财年,日本防卫厅提供了发展车体和炮塔样机的资金。1984年,日本投入6亿日元用于发展4辆新式履带式步兵战车。经过样车试验阶段,新式步兵战车定名为89式步兵战车。1989年,日本陆上自卫队开始采购89式步兵战车,因为价格昂贵没有能够大规模生产,但是采购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按原计划,在20世纪末为日本陆上自卫队批量生产超过式步兵战车,能够基本满足需求。

基本结构

89式步兵战车的基本布局比较传统,车体前部左侧为动力室,右侧为驾驶室,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体后部为载员舱。驾驶室有一扇可以向右开启的舱门盖,驾驶员前方布置有3具潜望镜,能在白昼使用,其中一具也可更换为被动式夜视镜。在驾驶员位置上方有一具可旋转的潜望镜。

89式步兵战车的车体、炮塔由装甲板焊接而成,能够抵御轻武器以及炮弹弹片攻击。为了对付空心装药破甲弹,车体前部和炮塔采用了间隔装甲,车体侧面装有用普通材料制成的很薄的侧裙板,侧裙板前后开有四个蹬脚口,方便成员上下。车体外形采用倾斜式设计以产生更好的防弹效果,前部上装甲的斜面非常低而平滑,前部车顶中央设置了用于动力传动装置的检查窗,左侧有冷却空气进气口。前部下装甲的倾斜角度较小,左右挡泥板上装有前大灯,包括方向指示器、白炽灯和红外线灯。车体前部左侧有百叶窗式发动机排气口,在相邻位置有进气口,供中冷器和涡轮增压器使用。右侧驾驶室前后设置了驾驶员副班长座椅,驾驶员舱口上装有3具潜望镜,副班长舱口处有2具,后者座椅右侧还设置了向车体斜前方射击的射击孔。

车体中部为战斗室,安装有大型双人炮塔,右侧有与车体前后相连的通道,炮塔由带倾斜设计的甲板构成,形状复杂,武器装备设在中间,右侧是车长、左侧是炮长,炮塔上为其提供了一个向后开启的出入舱门盖,炮塔前部有供车长和炮长使用的顶置潜望式瞄准镜。炮长还有2具固定潜望镜用于前、左方向观察,车长也有6具向各个方向观察的潜望镜。在炮塔上还安装了一种可探测敌导弹攻击的激光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在日本装甲车辆上广泛使用,一旦探测到激光束,车辆就可以做规避运动。炮塔前方还装有大型潜望瞄准镜,外部左右两侧安装了导弹发射器,后面有备用品箱。导弹前方下部各安装了4具烟幕弹发射器,主要武器是35毫米机关炮和毫米并列机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