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39章蜂窝煤、缝纫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蜂窝煤、缝纫机(1 / 2)

施平双手下压,等人群安静下来,施平继续说道:“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好日子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奋斗出来的!”

顿了顿,见下面没有反对的声音。施平再次开口说道:“从今天起,本官希望你们把全部的信任交给我,无条件的服从我的命令。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你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本官已经提前预支了一年的钱粮,除了这个月的饷钱会发给你们,其他的全部用来帮你们修建住所,清一色的砖瓦房。当然,朝廷拨付下来的那点钱粮是不够的。不足的部分本官会提前垫付,今后从你们的工钱里扣出。”

下面顿时议论纷纷,许多人的脸上还有忧虑的表情。见此情形,施平笑道:“呵呵,刚刚还说要你们把信任交给我,怎么,想反悔了?有本官在,你们不用担心将来的生计。当然,这里面不包括那些懒鬼!”

下面顿时又发出几声笑声。施平笑了笑,一只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圈,把所有人都包括了进去,“你们,不错,你们所有人,只要你有手有脚,哪怕你的年纪再大,或者再小,只要你还能干活,还愿意付出汗水,本官就有办法让你们自己养活自己。给我七天的时间,本官保证你们所有人都会得到一份每天至少三十文的工作,是的,我指的是所有人!”

现场再一次沸腾了,许多人欢呼起来。眼前的这副场景有些熟悉。施平仿佛又回到了扶贫工作的宣传现场,不过这些宋朝人可比后世的农民更容易动员起来,他们更加渴望脱贫,过上好日子。

等人群再次安静下来,施平收回了思绪,用玩笑的口吻说道:“当然,你们每天马上获得三十文的报酬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中的一半,你们需要用来偿还盖房子的钱。朝廷有规定,我这个将主不能用自己的钱养军,呵呵,看看你们这群人,老的老,少的少。你觉得你们像是军队吗?”

此言一出,下面顿时哄堂大笑。施平最后宣布:“好话丑话,本官都说在了明面上。修建房屋的事情由刘县尉具体安排,我只要求你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对了,在此之前,所有人到梁书吏那里登记一下特长,就是说你能够做些什么,比如泥瓦匠,会烧窑,哪怕是力气大,也可以登记一下。以方便本官调派人手。听明白了吗?”

“谨遵将主令!”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施平满意的点点头,这才施施然离开了现场。后面的工作有刘县尉接手,他很放心。这时候他需要做的事更加重要。那就是赶快筹备新的作坊,至于生产什么呢?这个新的作坊早就已经在筹备了,现在需要做的是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而已。

自从单缸蒸汽机成功后,施平逐步将山洞里的机床、钻床等一些机加工的设备搬了出来,这些设备虽然都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机床,属于早就淘汰的设备。但在这个时代那绝对是神器。进行简单的改造以后,改用蒸汽机来驱动,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有了这些工业母机,仙云山庄的机加工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冶炼车间因为有了冷轧机,已经可以生产出质量很不错的薄铁板,虽然每块只有一个平方大,但是厚薄非常均匀,铁板经过酸洗后,将铁板浸没在电镀池里。施平用机床上拆下来的两台电机,改造成两台水力发电机,搞了个电镀池,专门用来各种金属的电镀处理试验,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很快,施平就得到了几块银灿灿的镀锌板,从此,本时空第一块白铁皮就在宋朝诞生了。

工匠们见了这些银灿灿的铁板,个个啧啧称奇,一时却不知道该做什么用。施平一时兴起,就用几块白铁板做了一个有烟囱的蜂窝煤炉,并且安装在自家厨房里,又用炼焦前选煤筛选出来的煤灰,拌上黄泥做了一大堆蜂窝煤,这可比烧柴火方便多了。

于是各个庄户家里也开始效仿。蜂窝煤和蜂窝煤炉很快就在仙云山庄普及开了。在仙云山庄,哪个庄户家里要是没有蜂窝煤炉,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有一回,杨州“复丰祥”的陈掌柜亲自送货来山庄,无意中见到这种蜂窝炉,顿时大感兴趣。他在山庄订制了一批炉子和煤球去江南贩卖,没想到一下子就打开了销路,尤其受到饮食行业的欢迎。

前不久,“复丰祥”下了一个大订单,需要大量的煤炉子和蜂窝煤球。新野虽然没有现成的煤矿,但离邓州不远,水运也很方便。邓州可是个好地方,矿产资源丰富。不仅有优质的煤炭,还有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包括方解石、冰洲石、水晶石、重晶石、墨玉大理石等)、高岭土、耐火土及黄铁、镜铁等,多产于西部山区。

宋以后开始大量使用煤炭,不过主要是用来炼铁和烧瓷。一般的老百姓家里还很少使用煤炭,主要是这玩意儿容易中毒。古人并不知道这是一氧化碳中毒,使用的煤炉没有烟囱,跟柴火炉差不多,这样哪能不出事?所以北宋时很少有家庭使用煤炉。

不过,宋代的煤矿开采水平倒是发展的很快,已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已出现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矿井塌陷的措施。

拿到这份订单后,施平让萧管家去了一趟邓州。萧懿很能干,没多久就在当地找了一家信誉很好的商号,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出资买下了当地的一个煤矿。虽然煤矿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煤层浅,很容易开采。双方约定好一个折中的价格,邓州商号只负责煤矿开采,萧懿承诺对方,不管邓州生产多少煤炭,仙云山庄全部收购。

只用了六天,军营外河岸高处边就矗立起几个大工棚,这些工棚非常简陋,每个工棚只是十几根柱子用木条搭建起来,屋顶都是用防水蓬布遮盖,里面堆满了白铁皮、模具、炉膛和炉盖等各种材料。

棚子外面,一群厢军士卒正分成若干小组,围着十几个工匠学习用白铁皮加工各种型号的煤炉。一个班组只需要学习一道工序,这样上手很容易。做外壳的负责做外壳,制炉膛的负责做炉膛,生产烟囱的负责生产烟囱,所有的配件都汇总到组装车间,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组装。

短短几天的时间,棚子里的材料便变成了各种型号的煤火炉。另外几个大工棚围成一个开放的院子,院子里堆满了石炭和黄泥,这里的厢军也被分成了很多小组,筛煤的负责筛煤,搅拌的负责搅拌,打煤球的负责打煤球……总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大小的蜂窝煤。

七八天后,新修的码头来了七八条槽船,他们卸下了粮食和盐,又运走了煤炉和蜂窝煤。一个中型煤炉两贯足陌,一百块蜂窝煤六十文,这就是煤炉和蜂窝煤的出厂价,这些东西运到江南后价格翻倍,而且还供不应求。

煤炉的利润很高,但买一个就可以用上很多年,没有白铁皮可以用普通的铁皮代替,很多小作坊也能够生产。蜂窝煤球的利润看上去虽然不高,但是因为量大,收益其实是非常惊人的。

别看煤球只是多了简单的几个窟窿,还真不容易仿制,勉强做出来成本又很高。目前又只有仙云山庄有专业的工具生产煤球,因此,还特么的成了独门的生意,别人想抢这生意都抢不去。屯田营的军士自从看到这个独门生意后,人心已经安定了下来。将主说话算话,只要进入作坊做工,每天真的能够拿到三十文工钱。因为作坊里采用的是计件工资,年轻力壮的人赚得更多,有的人一天甚至能够赚到五六十文。

施平还真是小看了这个时代劳动人民的韧劲!尤其是那些青壮,刚开始见他们一个个瘦得像麻杆一样,以为顶不了多大的用。没想到他们干起活来其实一点都不差,还非常有力气。施平为此感慨了半天。中国的老百姓真的很纯朴啊!只要给他们一条活路,让他们看到希望,一个个就会下死力气,根本不需要人督促。

这些厢军们对施平这个将主也很满意,除了去工坊做事能够赚钱,军营里开了大食堂,凭借着饭票去食堂吃饭。只有上工才能领到饭票,且并不影响军饷发放。等于是施平变相给他们加了饷钱。说实话,施平认为两百文一个月的军饷,实在有些坑爹。

制煤作坊的规模目前只有这么大,不可能让所有的厢军都去作坊干活。而且还有军营需要修建。大家都轮着来,三个都每天分一个出来,轮流去煤厂做工,轮不到去作坊做事的两个都,就负责砌房子,扩建军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