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维基解密之汉武谜团> 第三节 坐在火山口的皇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节 坐在火山口的皇帝(1 / 2)

公元前139年,也就是平阳公主给刘彻送美女那年,刘彻正坐在火山口上,有着朝不保夕的凄凉。

当年年初,初元更始,淮南王刘安来朝,刘彻派当时的太尉田蚡去霸上迎接刘安。

淮南王刘安是谁?他是汉高祖刘邦第七个儿子刘长的长子,而刘彻祖父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辈份上来看,刘安是皇帝刘彻的叔叔辈。但是,这两个支属并不和睦,因为刘长并不是善终,他是自杀,他的死与刘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为了补偿刘长,刘恒将刘长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其中大儿子刘安封在淮南国。刘安喜好诗书弹琴,不喜欢打猎骑射,其实是个秀才,但父亲的死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刺激,他心里一直有一颗造反的种子。如果想要知道什么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来看看淮南王刘安就知道了,他一辈子都想造反,结果把自己的命给送掉了,这个故事后面再详细叙述。

虽然刘彻和刘安关系说不上好,但皇家要的是面子,田蚡是带着皇家的颜面去替皇家干活的。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田蚡不惜以损害刘彻的形式,拼了老命地拍刘安的马屁。

史书上记载,因为知道淮南王有着造反做皇帝这样远大的志向,而且乐意为这个志向送钱,田蚡就对刘安说:“当今皇上还没有太子,大王您行事最仁义,又是汉高祖的亲孙子。如果皇上一旦驾崩,这皇位以后舍你其谁?”(武安侯为太尉,时迎王至霸上,谓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田蚡这马屁正拍到了淮南王的痒痒处,刘安那个高兴啊,颠颠地送了田蚡很多的钱财。

田蚡损刘彻的方式特别奇怪,他竟然认为刘彻有可能会死在刘安的前面。当年,刘彻才18岁,而刘安多大了呢?都40多岁了。按自然法则,怎么也得是年纪大的死在年纪轻的前面啊。18岁的小皇帝,无病无灾的,怎么会忽然驾崩,轮到40多岁的老头来当皇帝?

难道是田蚡希望刘彻尽快倒台,甚至都不惜诅咒他早死?也不对啊,刘彻在台上对田蚡有百利而无一害。

田蚡是刘彻的亲娘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就是说是刘彻的母舅,他与刘彻的关系绝对比与刘安的关系要亲啊,而且刘彻对他不薄。

在汉景帝还活着的时候,田蚡没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当年王娡封后,家族中唯一的受益人是王娡同父同母的兄弟王信。但田蚡有口才,学的是祭祀礼仪类的书籍,王娡当了太后后,很欣赏他,认为他贤能。就在孝景帝逝世的当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刘彻刚刚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就按照母亲的意愿,给田蚡及其弟田胜,以太后弟弟的名义给封了侯,田蚡做了武安侯,田胜做了周阳侯。(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到了公元前140年,因为原来的丞相卫绾生病免职,刘彻要重新立丞相、太尉。田蚡本来想当丞相,但在门客籍福的劝说下,跟王太后吹了吹风,表示自己还是做太尉吧。皇帝就依着他的意思,让魏其侯窦婴当了丞相,田蚡当了太尉。(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这凭着裙带关系刚当了太尉还不到一年的田蚡,怎么可能会希望刘彻出事?

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件事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田蚡作为刘彻的身边人,嗅到了危险,判断刘彻可能会帝位不保,所以才会向刘安卖这个好,而刘安也认可这个结论。

其实当时的形势很明晰,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少年皇帝刘彻初生牛犊不怕虎,太急于求成,上台后一心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挥挥手就完成自己父亲的遗志。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金贵得很,但在汉景帝刘启时,当父亲的更金贵,因为刘启有十四个儿子,既然儿子多,那父亲的就不太可能对每个儿子那么关注,而轮到儿子们希望自己是父亲眼中最得意的那个了。作为刘启所钦定的接班人,刘彻更希望自己能让父亲骄傲,所以在即位后,他一心想要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

刘启这辈子最想做成什么事?历史告诉我们,是“削藩”,削减诸侯封地,巩固中央集权。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为了防止诸侯王过于做大,一意孤行,重用亲信晁错,根据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的判断,不顾天时地利人和,强行削藩。当时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是吴国,刘启削来削去的,削到了吴国,决定将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并到中央来。这两块地方肥着呢,吴王刘濞也舍不得,而且他觉得不能光担个会造反的名义不造反啊,立马联合了七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叛乱了。判断诸侯王会反和诸侯王真反了这是两回事啊,刘启急啊,为了平息这次叛乱,听了身边臣子的话,把忠心耿耿的晁错给斩了。诛晁错本来就只是一个借口,叛军当然不会退去,这一场战争仍在进行。最后还是谁拳头大谁牛,刘启靠武力,依靠当时的大将军周亚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把七国给打下来的。

公元前154年,刘彻才刚刚2周岁,不能算亲自体验过七国之乱,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七国之乱对他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之大,因为他周边的人都在讲当时的故事,讲战士们是如何的英勇,讲形势是如何的危急......更重要的是,刘彻在成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的痛定思痛后的解决办法。没错,汉景帝刘启实际上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诸侯王的办法,那就是大兴儒术。刘启认为,用儒术来框住这些诸侯王,让他们知礼仪,懂进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那就不会有背叛。

刘启也算是个有想法就付诸于行动的人,他认为儒术好,那就重用儒生,甚至为了儒生可以和自己的母亲窦太后来个小对抗,要知道,刘启可是以孝闻名的,人称孝景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