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都市言情>岁月流歌> 第十九章 牛棚印象(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章 牛棚印象(二)(2 / 2)

不过每次出行,爷孙俩都会去没人认识的外乡外区,才开始营业。

所以直到今天,队里也没有几个人知道田栓子爷孙俩要饭的事情,否则可就把油坊生产队老少爷们的脸给丢光了。

冬月里总有个把月的时间看不到栓子的身影,但娃们毫不在意。

王家大庄的小娃群中,他本来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况且十冬腊月,正是天寒地冻睡懒觉的好时光,他说不定正躲在哪个角落里晒太阳睡懒觉呢!

“把马灯灭了!”

酣睡中的阿叔突然停了呼噜,高声的嘟噜道。

刚子赶紧光着屁股从被窝里爬起来,吹灭了萤火一般的马灯。

整个牛棚瞬间黑暗了下来,老牛咀嚼喘息的声音被空前放大,被褥下的稻草受到挤压哗哗啦啦,就像屋外铺天盖地的暴雨一般。

栓子身上的跳蚤开始活动了,大成子能感到无数条小虫在身上隐隐的蠕动,所过之后奇痒难忍。

深深的恐惧感向他袭来,大成子觉得无边的黑暗里,正有无数个妖魔鬼怪在向他眨巴着眼睛。

“刚子,你每晚在这里可害怕?”大成子嘘嘘的问。

刚子和栓子都没睡着,也没有任何睡意,因为有一个阿叔在旁边他们才不敢放肆。

“有啥好怕的?怕地震?”

“你不怕鬼来吓你?”

“人怕鬼,鬼怕老牛!有这么多老牛在,我怕个屁啊!”

刚子的逻辑和大成子一模一样,人怕鬼,鬼怕狗。

只要有狗在场,或听到狗的叫声,无论多么黑的夜晚,大成子都不会害怕。

虽然是一种小娃们的精神胜利法,但也算是信仰的力量吧。

没有信仰、不懂敬畏、无知无畏,才是最可怕的。

老辈农民经常会提起生产队时候的往事,据说当年队里收入的分配是这样的。

每年收获的庄稼,首先要交足国家的公粮。

第二步是分配队里社员的口粮,按人头分,充分体现了大锅饭的公平精神,但也有定量上的差异。

比如每天出工参加生产的社员,每个月30斤稻谷的口粮;失去劳动能力不能出工的老弱病残,每月25斤的定量;十岁以下的儿童,每月20斤的口粮等等。

都是最低线的定量,仅靠这点口粮是吃不饱肚子的。

队里的工分通常都是折现为货币,每个工分多少钱,取决于生产队每年卖余粮和生猪养殖等副业上的收入。

人少地多、副业搞得不错的生产队,工分的收入就会多一些,比如每个工分5分钱、6分钱的地方也有。

一个壮劳力每天出工,最高可拿10个工分,以每分五分钱计算,一个月满出勤就会有15元的工分收入,而且还是在口粮之外。

每年队里还发粮票、布票,以那个年代的工资价格水平计算,四口之家两个壮劳力,这样的收入日子也够过了。

但这样的地区毛麟风角,人多地少才是是最大的国情。

又没有如今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村的地力尽管已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也打不出多少粮食来。

据说江淮乡村的很多地方,72年之后就私分自留地了,年头年尾养两头生猪也不再有人来管,大成子家所在的油坊生产队就是这样。

但这里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生产队每年的公粮、余粮任务必须按量完成;另一条全队各家社员多为本族同宗,没人打小报告。

公粮余粮的任务完不成,还私分自留地,可就把天给捅破了。

一个队里宗族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利益的分配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一人告密全队人遭殃。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所在的那个双水村,就是这种情况。

大河对岸的山西,家庭副业已经搞得轰轰烈烈了,这边的黄土塬上,还是一片苦荒。

老一辈农民谈到大集体生产队的时候都会感叹,如果有今天的杂交种子高效化肥,集体副业能不能搞成华西村那样不敢说,吃饱肚子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他们说农民日子最苦的时候有两个阶段,一个“三年困难”时期,另一个就是“四q”之后。

老农民们至今仍然想不明白,“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明明是整顿基层官僚浮夸作风的好政策,怎么到了农民社员那儿,就变成“清存粮、清牲口、清副业、清浮财”了。

连最后一只下蛋的母鸡、最后一坛泡菜都被清走,清的个山穷水尽、吊蛋精光。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是太重要了,否则再惠民的政策、真理,也会有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