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走过那春天> 第九十四章 农业技术培训班(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四章 农业技术培训班(二)(2 / 2)

陶晓伟高兴地说:“哦,那是丰宁镇了,我读书的时候去那里玩过。”

两人愉快地谈论着杂交水稻新品种。朱少雄对他说:“田间管理出产量。桂朝2号在云南种植,产量很高,亩产超过一千公斤,是目前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的记录。我们这里也是种这个优良品种,但是产量出不了,基本上就是每亩四五百公斤。看来,我们的管理技术跟不上。”

陶晓伟说:“杨老师不是讲吗?田间管理技术很重要。我们跟外地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差距。”

朱少雄眼里闪着光,说:“我最敬佩袁隆平,他为水稻研究一往直前,矢志不移。那年,秧圃被毁了,他像一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后来,他偶然发现,旁边的井里还漂浮着一两株秧苗,他奋不顾身,跳进井里把秧苗捧起来,继续精心培植。”

陶晓伟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懂得那么多东西?”

朱少雄抿嘴一笑,说:“我舅舅在丰宁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我经常去他那里看杂志。你如果有兴趣,以后我看到好的杂志,就带给你看。”

两人谈得很投缘,还交流了不少田间管理的经验。因为培训时间紧,老师晚上还要讲课,两人谈得不尽兴,各自匆匆赶回宿舍洗衣服,准备上课。

一天晚上,杨老师讲授现代农业新技术内容。他告诉学员们说:

“长江一带地区,人们开始实验一种新的水稻播秧技术,叫抛秧。他们大胆改革水稻种植的方式,不再沿袭几千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弯腰插秧的传统方式,他们连稻田都不用走进去,直接站在田边地埂,把水稻秧苗连同营养土一起撒抛到稻田里……”

杨老师没说完,就有好奇的学员举手提问:“杨老师,不走进稻田,怎么插秧定植?”

杨老师高兴地说:“新技术就在新,你们没见过,难以理解。你们不要急,听好课。那里的农民就在水田边,把秧苗抛到稻田的空中,让秧苗自由落入,靠秧苗根部的重力定植入土……”

不少学员听了,不解的议论起来:“不用插秧,就靠抛洒秧苗,这能保证秧苗入土,保证禾苗成活吗?”

杨老师看见学员们兴趣盎然,提高音量,说:“这种技术很好,容易获得高产。抛秧栽培,秧苗虽然参差不齐,但是因为它入泥浅,光照充足,根须发达,低位分蘖快,返青期缩短,促进禾苗尽快生长,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

大家听了,还是不理解。

杨老师看看学员们茫然的表情,说:“现在,这种抛秧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秧托成本比较大,没有普及到我们这里。我预测,随着科技发展进步,过两三年,抛秧技术更成熟,成本降低,那时,我们大家采用抛秧技术,插秧效率就提高了……抛秧,可以手工抛秧,还可以机器抛秧……我们要掌握新的科学生产技术,做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型农民。”

后面几天,技术专家带领学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学员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短短半个月,陶晓伟开拓眼界,学习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还认识了一批新朋友,他觉得浑身是劲,精神焕发,眼前充满希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