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都市言情>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475 比自己弱的人都在努力,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75 比自己弱的人都在努力,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求订阅)(1 / 2)

三天后,除夕。

吃过年夜饭后,许秋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发群聊、抢红包。

虽然魔都已经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但是许秋家乡这边并没有。

因此,到了大约十一点半,外面就开始了噼里啪啦、响彻云霄的爆竹声,连电视中春晚节目的声音都被遮盖了过去。

许秋打开窗户,想要看一看外面的情况。

然后刚一开窗,许秋就马上关上了,因为他发现外面全是粉尘,可谓是年味儿十足。

直到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多,外面的爆竹声音才渐渐消退,据说家家户户都“把财神迎到了自己家”。

之后的几天,许秋就是到处走亲戚,以及留在家里被走亲戚。

这段时候,许秋倒是很少和亲戚们提及学校里的事情。

一来是他比较低调,在亲戚面前人前显圣的意义并不大;

二来就算说出来,其他人大概率也听不懂,还不如聊一些大家都能听懂的话题,或者聚在一起打打牌,搓搓麻将。

同时,许秋发现之前大学的时候,自己还是有压岁钱拿的,现在升入研究生后就没有压岁钱了,而且还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

看来父母这一辈他们也是默认大学毕业就算是“长大了”,但其实,大多数国内理工科研究生都没有什么钱的,许秋这种能拿国家奖学金,课题组奖金的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不过,压岁钱这东西就和份子钱差不多,有来有往,现在给出去的,将来自己生了孩子还可以收回来。

如果从这方面来讲,不生育还是有些亏的,给出去的压岁钱、份子钱就收不回来了。

当然,这也很正常,有得就有失嘛。

其实,压岁钱、份子钱都还是小代价,充其量万把块钱。

如果未来人口缺口太大,需要引入移民让国家变色的话,最终就会出现不生育的人纳税,去帮移民过来的外来者养孩子的现象。

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普遍。

像生育率比较低的发达国家,就会把国民分为单身、丁克和生育三种群体,它们对单身的税收是最重的,丁克次之,选择生育的群体税最轻。

当然,它们国家也不会做的很明显,比如,肯定不会立法去明确规定单身、丁克加重税,这种法律出来大概率会遭到抵制。

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就可以解决了。

比如,结婚会有补贴,生育会有补贴,孩子接受教育会有补贴,男女均可以休产假,产假对公司造成的损失由国家税收承担……等等。

其实,就是变相补贴选择生育的群体。

那补贴怎么来的呢?自然是单身和丁克群体额外支付的代价。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成年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在进行一种交换。

只是很多时候不去思考的话,就很难发现自己付出了什么。

应付了几天亲戚后,许秋继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这几天摸索下来,许秋通过se等表征手段,发现搬家确实会对蒸镀设备造成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将原先邯丹材一216实验室的条件,用于现在江弯先材522实验室的蒸镀设备,最终制备出来的薄膜实际厚度,平均会变厚10-20。

背后的原因,许秋很快就找到了,主要是因为蒸镀检测膜厚的原理是间接法——

在蒸镀过程中,蒸镀舱中间有一个晶振片,靶材分子受热从下方的束源炉或者电加热装置扩散出来,沉积到晶振片上,形成实时的电流信号,仪器将电流信号转化为蒸镀速率信号,然后通过积分计算出实时膜厚。

受到重力的影响,晶振片距离束源炉或者电加热装置垂直距离越远,单位时间内收集到的扩散出来的靶材分子数量就越少。

如果晶振片的位置偏向标准位置的下方,也就是靠近束源炉或者电加热装置,就会导致检测到的蒸镀速率大于实际的蒸镀速率,从而使得实际膜厚偏薄。

很容易理解,假如实际蒸镀速率是02埃每秒,显示蒸镀速率是04埃每秒,预期蒸镀膜厚是20埃,蒸镀50秒后,按照仪器显示的话,就已经达到了20埃的厚度,但实际上的厚度却只有10埃。

反之亦然。

因此,当下的情况就是在搬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震动,使得晶振片的位置偏向了标准位置的上方。

出现了问题,就要调整。

现在主要有两种调整方法。

第一种是直接把晶振装置安装到原来的标准位置。

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很麻烦,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摸索。

首先需要调整一次,蒸镀一次,然后用se或其他手段表征测试一次实际厚度,看是否和预测膜厚相符合。

如果符合,就说明调整好了,但一发入魂的概率很低。

大概率是很难一次弄好,这时候就需要反复进行“调整、蒸镀、测试”过程,直到理论和实际相符合。

第二种,是以现在的晶振装置位置,去重新标定各项蒸镀参数,比如z因数等等。

这种方法挺起来也挺简单的,但因为仪器是集成好的,内部的具体原理,以及计算膜厚的公式只有厂家那边知道,对于用户来说,想要自己去标定参数,难度还是有些大的。

所以大概率只有把厂家喊过来,才能进行维修,而这种高价的仪器,如果喊来厂家来维修,费用基本都是大几千甚至上万的。

两种方法,许秋权衡了一番,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毕竟,他有系统可以帮忙摸索嘛。

现在,许秋已经把复制到模拟实验室中的这台调试好了,到时候返校过后他打算去一趟江弯,提前把现实中的那台也调好。

另外,其实还有第三种调整方法,虽然不是很提倡,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那就是忽略实际上的膜厚,只用仪器显示出来的数据作为参照。

也就是说,我们不去管实际膜厚是多少,就认定仪表显示出来的结果是相对正确的,哪怕仪器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会很大。

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标定实际的厚度,可以直接进行优化,所以比较节省时间。

而且,对自己课题组内部的研究也没什么影响,只要找到最佳的条件,并一直沿用即可。

不过,如果把文章发表了出去,可能会导致同行们很难重复实验结果。

像是蒸镀传输层、电极的话,其实倒还好,因为这些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膜厚差10-20,最终效率的绝对数值,可能也就差05-1,其他课题组还是可以大致重复出来的。

但如果是一些关键性的实验操作,存在问题的话,那想要重复出来就很难了。

现实中,确实也存在使用第三种方法的课题组,有些可能是故意想模糊实验条件,也有些可能是无意的。

比如,张三是做有机合成的,他要合成某种化合物,参照了一篇文献。

文献中说:“某个反应要在常温中剧烈搅拌过夜,然后……最终得到化合物3。”

结果,张三实际重复了一遍,发现最终合成出来一了烧瓶的渣渣,点了个板,发现上面全是点,喜提一根“糖葫芦”。

张三分析原因,发现发表这篇文章的课题组在咖喱国,文章发表日期是在夏天,而自己是在国内北方的一所高校实验室做的实验,且现在处于冬天。

同样是“常温”,对方文献中可能是30摄氏度以上的常温,而张三自己实验室就算开着空调、暖气,常温可能也只有10-20摄氏度……

别小看这10-20摄氏度,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中,温度是在指数上的,换言之,如果温度相差10摄氏度,反应速率通常会相差2-4倍。

而且,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存在活化能的,必须要外界给予的能量达到一定临界条件,才会让反应发生。

另外,“剧烈搅拌”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词,到底转速算剧烈呢,还是1000+算剧烈呢,这都很难说的清楚。

最后,“过夜”也比较模糊,从第一天早上7点投反应,到第二天晚上7点结束反应,一共反应36小时,这属于过夜;而从第一天晚上7点投反应,到第二天早上7点结束反应,一共反应12小时,同样属于过夜。

“常温”、“剧烈搅拌”、“过夜”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模糊表达,如果为了准确,比较规范的写法,应该是“某个反应要在30摄氏度,搅拌下反应24小时,然后……最终得到化合物3”。

与之类似的情况,李四是钙钛矿的,他要重复一个实验现象:“某种钙钛矿薄膜在空气中放置24小时,不会变色”。

结果,李四也是重复不出来,他发现自己做出来的结果,二维钙钛矿薄膜从手套箱拿到空气中,出来不到五分钟就由黑变黄了。

最终,李四分析原因,发现发表文章的课题组位于空气湿度比较低的城市,而自己实验室的空气湿度比较高,同样是“空气中”,不同地方的空气也会有所不同。

除了标定江弯蒸镀仪器外,许秋还设计合成了一系列y12材料的衍生物,包括y13、y14、……

其中,y13、y14对应于端基的修改,也就是将y11、y12中的ic、ic-2f端基替换为ic-、ic-2cl。

y14的性能最好,与j4给体结合,得到的基于j4:y14体系的器件效率,最高可达164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