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文唐> 832 学派的兴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32 学派的兴亡(2 / 2)

随着三家分晋五国相王,春秋时期结束战国到来。

但这也意味着西周的宗法制度彻底瓦解,然而新的宗法制度依然未能建立起来。

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这其中最优秀的就是墨家和法家。

以前这个世界的主角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其他人都只能随波逐流。

战国时期旧的宗法制度瓦解,新的宗法体系未能建立,统治者对国家的掌控能力下降。

手工业者和自耕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他们有了更加独立的政治地位。

面对残酷的诸侯混战,他们开始思考结束乱世保全自己的道路。

但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原本的宗法体系中去,因为在原本的宗法体系里他们只是附庸。

好不容易获得了独立的政治地位,怎么可能愿意重新回到过去?

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复古的想法,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墨子是手工者出身,学习了儒家思想,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兼爱思想——就是希望在保持现有政治格局的情况结束战争。

这样战争结束了,他们也能保持政治地位,两全其美。

而法家更进一步,不仅抛弃了复古的想法,还抛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上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旧的制度已经证明是无用,那必须要全面推倒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宗法制度。

在他们看来只有,只有秩序才能解决混乱,只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恢复秩序,只有集中权力才能集中力量。

于是就提出废除封建制,推行中央集权制,但只有法才能让权力集中。

所以《韩非子·心度》说:

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

主之所以尊者,权也。

故法者,王之本也。

刑者,爱之自也。

其他的诸子百家诞生的原因也多是源于相似的原因,受到其他学说的影响——主要是受道儒的影响,再结合自己的阶级提出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

而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道家的人很看不起法家,以庄子为最,认为儒家不过是伪君子。

然而事实上儒道两家才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全面的两个学说,说一句儒道不分家。

兵家就吸收了道家的思想。

法家脱胎于儒家,又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篇中来讲述。

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小诸侯国逐渐被灭亡,大国借鉴诸子百家的思想率先在国内建立起了新的宗法制度。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在自己的国土上全面推行法家的思想。

废除士大夫贵族阶层和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局面,正式推行官僚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政治体系,推行新的法律体系,新的土地管理制度等等。

而法家也是第一个成功实践了自己学说的学派。

随着诸侯国的消亡,其他学说逐渐失去了实践的机会,这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生存空间。

等秦国统一天下,其他学说彻底丧事了政治地位,开始大批的消亡。阴阳家、农家、杂家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消亡的。

而秦国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宗法制度以及国家统治体系。

这种体系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所以才有百代都行秦政制的说法。

为什么后来儒道重新兴起,而墨家消亡了呢。

因为新的宗法制度下产生的官僚阶层,慢慢的蜕变成了新的士大夫阶级。

他们占据着社会的主流,自然希望自己获得更尊贵的地位和权力。

于是他们就重新把儒家纳入了国家的政治体系,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造。

汉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是孔子的学问了,而是汉朝新兴的士大夫经层重新改造后的产物。

所以古学派所谓的尊古,实际上尊的是汉儒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思想。

道家改头换面以道教的方式流传了下来,后世的道学家为了方便在民间宣扬学说,也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当年的四大学派只有墨家消亡了,原因是小生产者和自耕农的力量太弱小了。

一旦新的宗法制度建立,国家必然会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让他们失去自由和独立的政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墨家只能消亡。

但消亡的只是‘墨家’这个名字,而不是它们的思想。

实际上墨家思想早已经融入了华夏文明,兼爱的思想我们现在也同样在提倡。

而且墨家的政治诉求是什么?他们希望结束战乱,希望和平的生活,希望自己创造的财富能够保存下来。

新的宗法制度建立,大统一的国家重新产生,他们的政治诉求完成了。

虽然手工业者和自耕农还是会受到欺负剥削,然而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得到了缓解。

而学问向民间的普及,察举制、科举制的出现,也给了他们一丝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墨家也就没有复兴的必要了。

法家的情况更特殊,独尊儒术之后很少有人再提法家,但它的思想消失了吗?

没有。

现有的宗法制度和政治体系就是在法家的基础上建立的。

抹除法家思想就是打破现有的宗法制度让天下重归混乱,没有人希望看到这种局面。

虽然大家不再把法家挂在嘴上,但它已经和整个国家体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不只是法家和墨家,其他的诸子百家虽然消亡了,但他们的学说精髓已经融入了华夏文明并流传下来。

诸子百家是天下的能人志士对前路的探索,是对结束乱世的可行性的思考。

或许很多思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每一种思想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都是值得后人去学习去敬畏的。

站在华夏文明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学派都只是一时的。

适应华夏文明的发展他就是主流,不适应或者完成使命就会被取代消亡。

墨家、农家、阴阳家如此,法家兵家如此,儒家道家亦是如此。

但学派的消亡并不代表它们思想的消亡,它们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华夏文明,照亮华夏文明的前路。

必将随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而熠熠生辉。

……

这就是《学派的兴亡》的主要框架,别说实在唐朝,在二十一世纪都算是比较新鲜的说法。

而这种观点在唐朝提出,也必然会引起天下震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