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文唐> 727 众望所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27 众望所归(2 / 2)

“不在吃点?”王绩关心的道。

“算了,垫一垫就行了,等吃饭吧。”岳山有气无力的道。这是心累不想大声说话。

“也好。”王绩点点头,然后他就兴奋起来:“今天的演讲实在太成功了,我都听入迷了。没想到你写书的时候居然思考了这么多东西。我感觉你把今天讲的东西全写下来,还可以出一本书。”

岳山半瘫在椅子上道:“算了,今天讲的核心内容三家治世里都有,一些零碎的没必要一定往里面添加。”

“还是留给其他人吧,我相信应该有不少人获得灵感写出一些不错的文章甚至书籍。”

王绩敬佩的道:“这就是我最佩服你的地方,愿意帮助别人从不敝帚自珍。”

岳山道:“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新学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壮大起来的,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王绩眼睛一亮,喃喃道:“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好,此话真乃至理名言。能说出这句话,你的心胸之广阔可见一斑。”

“行了,咱们别互相吹捧了,脸红。”岳山道。

“实话实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王绩嘴上这么说,下一句就转移了话题:

“今天你讲的东西很快就能传扬出去,再有这么多名宿的支持,三家治世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我新学也能跟着获益。”

“今天来的都是京畿周边地区的名宿,还有更多的名宿正在赶来的路上。这两天你好好休息,过几日咱们在开一次演讲。”

“其实我更想让你效仿孔夫子,主动周游各地宣扬学说。要真如此,我新学早就彻底压倒古学派了。”

岳山摇摇头道:“欲速则不达。我们新学派诞生的时间还是太短了,思想也不够完善。之所以还有那么多名宿不愿意支持我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思想还存在缺陷,不足以说服他们。”

“和古学派争执辩论的过程,也是我们完善自己的时机。你看现在有了三家治世,不但新学的思想更加完善,也吸引了一大批中立甚至古学派的名宿来投。”

“长此以往最终获胜的还是我们,而且还不会引起国家的动荡。”

王绩兴奋的连连点头,但嘴上却道:“行吧行吧,怎么说都是你有理。”

岳山的这次公开课非常的成功。

有多成功呢,这五百余名听课的人回去之后,第一时间就通过各自的方式,向熟悉的人讲述自己的收获和激动,并呼朋唤友一起过来听讲。

等他们把自己听到的东西消化吸收之后,就开始主动替岳山宣扬三家治世的思想。当然了,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东西和岳山说的并不完全相同。

倒不是他们胡乱篡改什么的,而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人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他们听完岳山的讲解,就会和自己之前所学进行印证,然后变成自己能理解并认可的道理。等他们把这些东西转述给第三个人的时候,和岳山说的已经有差别了。

但不管他们怎么添加私货,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否则岳山肯定要哭了。

岳山并不知道,他的三家治世之所以这么快就被人接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帮了前人的光。

后人认为隋唐时期在学术上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但也不能因此就觉得他们毫无作为,他们中不少文人一直在寻求思想上的突破。

其中寻求各家思想合流这条路的人最多。比如王绩的哥哥王通,他是隋唐时期数一数二的大儒,一生都在寻求三家合流。

只是他所谓的‘三家’是儒释道,而岳山的是道儒法。

到了唐朝这种探索和追寻也一直没有停留,只是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一直到韩愈柳宗元时期,在前人的积累上才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一种新思想的诞生和传播总是伴随着争议的,可韩愈和柳宗元的思想却以最快的速度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为啥?大家追求了一两百年终于看到突破的希望,这就是久旱逢甘霖,怎么可能不支持。。

然而韩柳两个人倾尽一生也只是撬开了门缝,之后就因为后继无人研究停止了,不久大唐灭亡。

到了宋朝,当时的文人在他们思想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实质性的突破。应该说隋唐一直在探索积累,到宋朝开花了。

所以岳山搞出三家治世道儒法合流,是很符合隋唐时期文人探索方向的。

只要他提出的思想真的足够完善又适合当前时代,马上就会成为大家的引路人。

所以,三家治世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才会这么容易就被人所接受。

这种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岳山写出《论语正义》所掀起的新学潮流。

不是《论语正义》不够新不够有突破,而是它仅仅只属于儒家内部的事情。所谓的新学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新儒学。

很抱歉的是,隋唐时期儒家都是弟中弟,你儒家搞突破没关系,我不稀罕。

但道儒法合流就不一样了,本来就是大家追求的方向,又涉及到第一显学道家和虽然不怎么起眼但一直顽强存活的法家。大家的态度顿时就不一样了。

这也是为什么张琦等古学派名宿看到这本书之后马上就改旗易帜的真正原因。

这种影响力随着这五百多个名宿的宣扬传播的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之而来的是,无数天下各地的名宿蜂拥而至,渭水书院每天都要接待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名宿。

还好王绩的面子也足够大,大多数人都被他接待了,给岳山省了不少事儿,否则每天光是接待这些来访的学者都能把他累死。

不过他也没闲着,平时在家读书、翻阅其他学者对三家治世的解读,以求充实自己,免得被别人问的说不出话来。

每隔上三五天凑够百十号人王绩就会过来喊他去开公开课。

每次听课会议室都坐满了人,不只是新来的人过来听课,那些听了好几次的有机会也会过来听。

原因是岳山自己在家读书经常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每次讲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新东西。

就算没有新东西,那些人也愿意多听几遍。更重要的是课后的提问环节,能解决他们许多想不通的问题。

就这样,因三家治世引起的学术风波过了三四个月才逐渐消停下去。来访的人也渐渐散去,岳山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此过去。恰恰相反,随着这些来京中求教的人返回家乡,三家治世的思想正式传入各地,它的影响力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多少关于‘道儒法合流’、儒释道合流、道儒法佛合流之类的书籍出现。

这些书有的思想较为成熟,提出的理论较有可行性,有的则具有巨大缺陷。但不管成熟还是不成熟,这些思想的提出都为他人提供了经验。

而这些书的出现,也反过来丰富了岳山《三家治世》提出的合流理论和它所创造的思想体系。为后来的百家合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些都是后面的事情了,就不一一细表了。

且说,岳山原本想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还没消停几天李世民一道口谕就把他召回了永安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