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988《野火集》(1 / 2)

体裁:小说

作者:龙应台

原发刊物:湖南文艺出版社

发表时间:1988年11月

内容简介: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著书背景:《野火集》是龙应台八十年代所写的,她的成名作。八十年代的台湾还处在蒋家王朝的统治下。从龙应台的笔下,还能感受到当时台湾的状况,和电视电影里面的民国时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当时的台湾,自龙应台笔下,应该是满目疮痍的。民主自由缺乏,人们麻木,教育僵化,环境恶劣,这些都从她的笔下传达出来。这就是野火集出现的特殊的时代和背景。

作者龙应台曾经说过,写《野火集》时是非常天真的,如果没有那个天真,知道有多少人做过徒劳的努力或者现状中有多少不可抵御的黑暗,你根本就不会写了。之所以会去继续写作,是因为你还认为文字可以产生什么影响,还认为这个世界可以因你而改变。“虽说这本书是天真的正义感的产物,但一个社会若无这种天真的正义感,就难以进步。”

对于《野火集》、充满感性色彩的写作风格,龙应台说,它之所以不是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种策略性写作,是因为那是1984年的台湾,“表面上的文化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真正挖掘下去,背面都是政治问题。但政治氛围又不允许一个作者碰,那你怎么办?你只好从表面的经济问题、环保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着手”,“台湾发展到现在当然完全不一样,需要我们沉静下来,非常深地去挖它背后的问题。社会更需要知识分子担当的,是沉稳平和的声音,而不是当年那种亢奋的、激昂的、革命式的声音。”

著书目的:在书里,龙应台进一步强调了她写作的特别目的,就是希望在光明的可以合法的出版的地方赢取最多的可能,所以她没有过多的批评政治体制,民主体制,这不同于那些地下流传的党外刊物,因为她认为这样可以使野火集能尽可能多的传播。她的矛头指向了社会的丑恶现象,要求民众去呐喊而不是麻木,去争取权利而不是忍受欺凌,她的矛头更指向了对公民的批判,因为她认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丑恶现象最终也源于放纵这些事发生的不反抗的人民。

版本介绍:一本书,或一印再印,或易地而印,或增订重印,即产生不同的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1月初版的《野火集》,首印六万余册,今天看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那个年代,却也算不上是“榜首”。那时的畅销书,销量动辄以几十万册论,相比时下印数过万即算“畅销书”,真有天壤之别。简体版《野火集》印制极简陋,又用了极粗糙的“压膜装”,但自有其开拓之功与文献价值。

《野火集》台北圆神版初版于1985年12月,一个月内重印24次,半年内重印超过50次,销量过10万,是台湾出版界罕见的奇观。许多买书人似乎带着“使命感”走进书店,常常是买两本,一本自己读,一本送朋友。一位医师曾告诉龙应台,他买了300本,四处寄发。学校老师也往往集体订购,给学生当课外指定读物。

《野火集》1986年中登陆香港,出版社是无线电视机构属下的出版企业“博益”。“博益”版有两个特色:首先,仍然维持香港坊间流行的口袋书尺寸大小,但出奇的厚,书架上跟“惯于单薄也乐于单薄”的口袋书并排而立,显得特别抢眼。其次,销路出奇地好,甫一出版即卖出万册,这对畅销量2000册即可荣登排行榜的香港市场来说,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出版奇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