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中国1997·香港回归> 第三章 香港历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香港历史(1 / 2)

香港历史上曾分属东莞县和新安县,这两处地方都盛产一种叫莞香的香料。

莞香产自莞香树,其树属双子叶乔木,高可达六七米许,干如兰树,叶似黄杨,子如边翘而质黑,莞香木种下三年后,砍去正干,留下根部,再过三四年就可以凿出其半朽部分,然后用土盖好,使其复生。这半朽的部分就是人称为檀香的香料,因产自东莞,所以又称莞香。

莞香既可赏玩,又可焚烧,其味妙不可言,香气隽永,到清代被列为贡品,因此,一些富商墨客都争相购买,以装点芝兰之室。莞香业在当时是东莞一带重要的经济支柱。

商家购买,皇室征用,莞香大批云集九龙尖沙嘴,用船渡海集中在港岛西南部的一处港湾,然后换载官船或大眼鸡船运往广州,此后又换车马,销往内地。这个港湾和九龙一带就成了香料的集散地,转运港,人们就称此地叫香港。这就是香港名字的由来。这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较为准确的地名解释。香港在英入侵之前既非小渔村,又非荒岛。宋神宗时,江西吉水人邓符协考取进士赴广东阳春任县令时,曾由海道经过今日新界的屯门,对当地的风土之美十分欣赏。他任满辞官之后,举家迁至锦田,在此置田园、筑庐墓,从事农业开发。到明朝万历年间,邓氏后裔邓元勋已富甲一方,拥有良田万亩。

北宋末年,进士侯五郎搬至东莞县,其子侯卓峰迁往今日河上乡筑茶寮,做小生意。其后人目前居住在新界的河上乡、燕岗、金钱、丙岗等地。宋代以后,廖、文、彭等陆续迁入,与邓、侯两族,合称新界五大族。

东莞香港和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历代的民族大迁徙,几乎都会波及这里,这里是华夏民族河流壮美的一脉分支。

现在东莞市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方达文主任,在他厚街镇家中的河南堂上,还供奉着祖上的籍谱。厚街镇方姓、陈姓、黄姓都是大姓,它们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

香港现住居民中,有60多万人都是东莞去的。

东莞香港早年不仅盛产莞香,而且盛产莞草。

方达文的叙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

我们这一带因盛产莞草,故日东莞。莞草通常都是晚上割。这是一种劳动强度颇大的体力活,割草的镰刀有十多斤重,长长的、弯弯的,挥动起来半径很大。莞草白天受太阳光照曝晒,叶茎发软,不好收割,一到晚上就硬实起来了,也脆得很,就容易收割。割好后捆成捆,用碗口粗的竿杠挑着,能有好几百斤重,挑到水边,放在河冲里,等水涨潮后,形成草龙,顺着涨潮的水势,沿着河冲,拉到川里,最后再提拉到各自家的草棚里边。这些都是男人们的活,到草棚以后,就交给妇女们啦。女人们将三角形铜尖刀,挟在胳膊下,手握莞草,将其一劈两半,然后摊晒晾干,以后用来编织草席。编的时候经用黄麻,纬用莞草,织成的席子经久耐用,凉爽宜人,是农家必备之物。

还有一种叫做禾虫的小东西,浑身是脚,很像蜈蚣。它是高蛋白,营养价值很高。它生长在稻田的泥巴下面,到了成熟期,潮水涨得高时它就出来了,顺水游动,一片一片的。只要发现禾虫,大家便奔走相告,人们就带着水桶,拿着沙网在河边等待它。退潮时,它们很踊跃地向海里游去,我们就截住它的去路,一网一网把它们捞上来。一次,碰上下大雨,刮着大风,我家草棚边的晒场被水淹了,全家人就去收刈莞草去。草收拾完,大风把禾虫赶到一块了,好大一片,村里的乡亲都不知道。我们全家齐上阵,把水缸捞满了,锅捞满了,盆满了,凡是能装东西的器皿都盛满了,这才不装了。

回到村里送给左邻右舍好多,几乎半个街道都吃了我家送的禾虫。禾虫不能存放,一碰就烂,肚子里尽是蛋黄。用油煎或者蒸都行,都是上等的美味。

东莞香港一带过去有叫吃三禾的说法,就是禾虫、禾花鲤、禾花雀,海陆都有。这些年,三禾很少见到了,那样的口福不多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