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3·魏晋纷争> 三世纪 六〇年代(二六〇—二六九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世纪 六〇年代(二六〇—二六九年)(2 / 2)

司马昭得到报告,大吃一惊,从床上滚到地上。皇家师傅(太傅)司马孚飞奔而往,把曹髦抱到自己腿上,放声大哭,极为悲痛,说:“刺杀陛下,是我的罪!”司马昭入宫,在金銮宝殿召集文武百官会议。政务署左执行长(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肯参加。司马昭教陈泰的舅父、政务署执行官(尚书)荀,去叫陈泰。陈泰说:“一般舆论,都认为我可以上比舅父,看起来舅父不如我。”陈泰的子弟和家人宾客,逼迫陈泰,陈泰遂晋见司马昭,十分哀恸,司马昭也对他哭泣,问说:“玄伯(陈泰别名),你看我应该怎么办?”陈泰说:“只有诛杀贾充,才可以略平天下公愤!”司马昭迟疑了很久,说:“你再往下面想想?”陈泰说:“我只能说到这里,不知道还有下面!”司马昭不再继续讨论。荀是荀彧的儿子(荀彧,参考一九二年正月)。

郭太后下令,宣布曹髦罪状,撤销他的皇帝称谓,贬成平民,用平民的礼仪安葬;逮捕王经跟王经的家属,交付司法部(廷尉)审判。王经向娘亲叩头,请原谅他惹下大祸,娘亲面色不变,微笑说:“人,谁能不死?只怕死得不是地方。为皇帝丧命,有什么遗恨?”等他们被诛杀时,旧部属向雄在刑场痛哭,感动街市。而王沈因通风报信之功,封安平侯。

五月八日,皇家师傅司马孚上书,请求用王爵的礼仪安葬曹髦,郭太后批准。命中央军事总监(中护军)司马炎,前往邺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迎接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当二任帝(明帝)曹叡的继承人。(曹璜是曹叡的堂弟,一任帝曹丕仍有后裔,不应离谱至此。然而此时非昔时,郭太后已不敢发言,其他人全唯命是从。)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

五月九日,群公奏请郭太后(群公:除“三公”外,皇家师傅〔太傅〕称“上公”;最高统帅〔大将军〕,有名号的大将军〔如征东大将军等〕,称“从公”),太后所颁发的命令,改称“诏制”。

五月二十一日,司马昭坚决辞让相国、晋公、九锡,郭太后批准。

五月二十六日,司马昭上书,指控成济兄弟大逆不道,屠杀全族。

柏杨曰:

曹髦的出击是轻率的,但他才二十岁,血气方刚,思虑当然不能周密,他唯一的仗恃是“皇帝”头衔,虽然他自知没有实力,但他仍模糊的寄望这个头衔可以阻吓对方不敢还手,这从他出发时说的:“何况不一定死!”看出隐藏在他内心中的一线希望。却不知道他这样做是把一条凶悍的狗逼到墙角,它非还口不可。而在还口的关键上,成济扮演了里外不是人的凶手角色,但当他一矛刺下时,他并不知道他会里外不是人。他有他的如意算盘,他已为主子解除了一次紧急的灾难;而且“义无反顾”的,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别人的血,向主子显示他一片赤胆忠心。

弑君惨案发生在五月七日,连政务署执行官王经都被诛杀,可是对凶手却没有动静,全国人民都张大眼睛注视司马昭如何交代?而这件只要一句话便可解决的事,却拖延了二十天之久,是什么原因?

我们推测,整整二十天,贾充处于生死边缘。事情是如此明显,陈泰的言论,应是当时天下人最低调的公论。司马昭只要一声叹气:“罢了。”贾充便身首异处,由忠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