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知日·了不起的推理> 从小说道理与推理小说传统看松本清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从小说道理与推理小说传统看松本清张(1 / 2)

杨照/text

知日资料室/picture courtesy

并不是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小说,尤其是我们今天熟悉、视之为理所当然的长篇小说,其实是很晚近才出现的新鲜人类文明产物。人有听故事、说故事的本能,但我们千万不能将小说和故事混为一谈,如此既搞不清楚小说是什么,也不了解故事是怎么一回事了。

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故事。这是人和其他动物很关键的差异。没有别的动物会用任何方式,把它今天或昨天的经历讲给你听。你离家一天,小猫独自在家,你回家打开门,它从衣橱高处跳下来,磨着你的小腿迎接你,然后你去到厨房它的食碗旁边,赫然发现那里躺着三只翻过身来、奄奄一息的蟑螂。你把猫抱起来,皱着眉头问它:“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你抓来的吗?”抱歉,它不会告诉你,而且正因为它不告诉你,你心中想着:我不在的时候,到底你都在家里干吗?你在哪里抓到这些蟑螂的呢?你没有再开口问它,因为你知道它不会说。

但是小说这样东西,却是人在累积了几千年说故事、听故事经验之后,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小说不是故事、不只是故事,如果你读小说只是为了要读故事,那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你就浪费了人类文明好不容易发展出来的特别成就。就好像去到法国米其林三星餐厅吃饭,就只是要吃得饱,吸收足够今天耗费的热量。谁能规定你不可以呢?但我们都知道那是浪费,巨大的浪费。法国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食物,不是只给你热量、让你不饿肚子的。

小说是因应一种新鲜的人类社会需求产生的。人类的群居生活愈来愈复杂,尤其是都市兴起之后,人的生活样态愈来愈多元,就有了愈来愈强烈的想要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在如何过日子的欲望——别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小说的一大功能,是为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异质性”。人原本觉得对日常生活最熟悉,不思不考就可以过日常生活。然而移居到都市,加上现代社会分工的快速发展,人开始变得没把握。我不知道在我身边座位上跟我一起搭公车的那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人在快速丧失对于日常生活的自信。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新兴城市里,愈来愈多人以各种方式(经常是透过痛苦的经验)得到了教训:假设你了解你的隔壁邻居,或你在公共场所遇到的陌生人,轻则带来麻烦,重则带来悲剧。你需要想办法知道他们是谁,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理所当然觉得他们就是跟你一样的人。虽然在同一个城市,随时可能擦肩而过,甚至就住在几米之外,但事实却是,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秘密。

然而,要如何真实地了解他们,要怎样看到他们的生活,穿过隔在中间的墙,理解他们的感受,看到刺激他们如此感受的秘密呢?

靠小说。靠一些有特殊管道又有特殊能力的人,扮演上帝的使者,全知全能地将让你如此好奇的隔壁邻居的生活、价值、感受与秘密,借由文字与虚构的情节呈现出来。

虚构才有办法呈现真实。现实里没有人能够呈现生活、价值、感受与秘密的全貌。即使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足以改变你生命轨迹的最重要的事,在现实里你都无法理解和掌握。女朋友突然发一条短信跟你说:“我们还是分手吧!”你震骇得几乎活不下去,整个人只剩下一个念头:至少让我知道是为什么吧!

但你怎么知道?去问女朋友?她会告诉你,还是你愈去找她她就愈是躲着你,你愈问她她就愈是不愿说?就算她说了:“我们真的不适合。”或是:“我想要一个人过过看,我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孤独。”你会觉得已经得到答案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