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解密中国大案Ⅲ> 第七章 土地爷引发青岛官场“大地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土地爷引发青岛官场“大地震”(1 / 1)

作为"青岛崂山区土地违法批租案"的关键人物,青岛市崂山区国土资源局局长是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正是这个小小"土地爷"于志军,落马后先是拉下了青岛市市长助理王雁,随后又牵出了山东省委副书记兼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

于志军引发青岛官场"大地震"的起因是轰动全国的"青岛崂山区土地违法批租案"。

不仅如此,这个崂山区的小小"土地爷"对于青岛房价的飙升也"功不可没",他不仅搞乱了土地,还把当地税收捅了一个大窟窿,并因此两度受审。2007年11月24日,于志军因涉嫌渎职再次被山东省人民检察院督办侦查并被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检察院起诉,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认定于志军给国家直接造成了1331万余元税收损失,叛决于志军犯玩忽职守罪,免予刑事处罚。而在3年前,于志军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剖析于志军受贿、玩忽职守案的意义在于,这个掌握实权的"小小土地爷",在领导急于出政绩的过程中火上浇油并火中取栗,从而引发土地失控、房价上涨、房地产市场混乱。于志军不但是"小吏大贪"的代表,更是当前房地产混乱批租的代表。因为涉及土地批租、规划审批、建设许可等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于志军受贿、玩忽职守案堪称中国房地产市场腐败的经典案例。

于志军受贿和玩忽职守,离不开当前的经济大背景和青岛独有的小气候。

在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大背景下,很多城市官员的政绩工程是城市建设,并由此引发了土地违法案件的屡屡发生。目前查实的土地违法案件中,地方政府违法占地、违法批租土地问题突出,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

与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全国房价的持续上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出让土地的收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卖地越多,地方政府"手头"越活,土地和房价越高地方政府收益越多。所以某些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使然,而是地方政府动用各种手段抬高地价、拉高房价的结果。

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的根源,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我国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税收体制,税收归中央,地方政府花钱要向上边要,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也依赖中央政府。而20世纪90年代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在税收方面有了利益驱动,卖地后地方政府不但可以获得土地出让金,而且可以从土地交易中获得一定税收。

当政府的收入主要靠土地来支撑,那么卖地就变成了增产增收的捷径,高楼林立也就成了政绩工程的标志。于是房价带动地价,地价拉动房价,批租土地的恶性循环开始了。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不仅使广大群众利益受损,也使整个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2007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连连受挫,房价低迷甚至屡屡下降,就是这种恶性循环的恶果。

具体到青岛,就不能不说到青岛市区的框架结构。青岛的第一代城市框架是20世纪30年代沈鸿烈当市长时搭好的,以中山路为中心,局限于海滨一带。第二代城市框架是1989年俞正声担任市长后,把市委、市政府搬到荒凉的东部,带动了崂山区的开发。俞正声决定搬迁市政府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全国很多城市都学青岛把市政府迁出市中心。1997年俞正声离任时,青岛的城市结构向东延伸到香港中路,相当于用10年时间造了一座新城。之后青岛几年没有大的变动。

直到2000年10月,杜世成到青岛任市长,这座百年岛城开始了新一轮扩张运动。之前俞正声东进到浮山湾就停下了,杜世成则把路一气儿修到了崂山,并且开始兴建全长280公里的滨海大道。俞正声主要是线型发展,杜世成搞的是多点开花,品字形发展,要建成包括青岛、黄岛、红岛在内的"大青岛"。

很多领导都想在自己任期内干出一些业绩,抓城市改造工程是最快捷的。但城市改造的资金从何而来?政府手里有地但是没钱,企业愿意来投资,杜世成把这种政府与企业的联手美其名曰"经营城市",以地生财,城市美了,个人还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双重实惠。这就是当前很多城市热衷于城市建设的一个原因。

杜世成到任后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一开始青岛市民莫明其妙,有人还为之叫好,等到后来明白了"经营城市"就是卖地时,不少人转而破口大骂。2000年之后,青岛的地价越卖越高,每卖出一个高价,当地报纸上就称之为"经营城市"的"伟大成就"。

在"经营城市"的旗帜下,衡量"经营"成效的标准之一,就是青岛市的房地产价格。有报道称,青岛市区的房价自杜世成上任之后,同地段房屋房价每年涨幅在25%以上。政府垄断和操控下的土地价格升高,的确增加了政府收益,但同时也提升了房价。杜世成等人获得了更多可以支配的财力和权力,商界的同盟者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方面,青岛市拥有排名全国前列的高房价;另一方面,这些高价房屋并非都被缺房的城镇居民买走,原因之一是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不高。官员、商人随同城市地价一起"升值"的同时,普通市民却不得不为此承担成本,结果是青岛人越来越买不起房子了。对此,2003年杜世成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说:"青岛的房价虽然很高,在沿海一线的别墅可能已经到了2万元一平方米,但是如果顺青岛一条街往北走,那就是2万、1万、8千、5千、3千,最便宜还有1千的。"此语一出,青岛哗然。杜世成所指的1000元的房子,在青岛市区30公里之外。

杜世成给青岛留下了什么呢?未来数十年的土地经营权收益已被透支,预留给未来的发展空间已被建筑和道路所填充,一座以海滨风情著称的城市,正被随意而为的规划和建设所扭曲。杜世成要搞大青岛,几十亿、上百亿的大手笔不少:东西快速路、滨海公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奥帆赛、大炼油、造船厂及港口西移……而青岛的城市格局的改变,主要是向东部的崂山区扩张。

崂山区党政一把手王雁,是除了杜世成之外另一个落马的重量级官员。

王雁1955年出生,15岁参军入伍,在部队入团、入党,回到地方后先后在银行、外经贸委、开发区、崂山区、青岛市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