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重生之大科学家> 三七五、曹瞒篡乱从此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七五、曹瞒篡乱从此始(1 / 2)

果然,第二天五巨头再次举行会晤的时候,孙中山、黄兴态度都为之一变,避口不谈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之事,转而大力推荐赵秉钧。

昨晚回去之后,孙元起也和陈训恩、杨杰等人谈及袁世凯将内阁总理职位赠与同盟会的慷慨之举。作为旁观者,他们很快就得出一致结论:在同盟会忙于改组、国会大学即将到来的紧要关口,宋教仁是不可能出任内阁总理的。袁世凯早就料到这一点,所以才敢行此慷慨之举。

如果宋教仁不肯出来,那谁担任总理最合适呢?或者说,谁担任总理才最符合孙系势力和新中国党的利益要求?

杨永泰的意见是倾尽全党之力推举孙元起或汤寿潜等上位,然后利用华熙银行的财力兴办几件有影响的政绩工程,再经过中华广播、《政经日报》等媒体的精心包装和大肆宣传,保证可以让新中国党在年底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巨大收益。

陈训恩则完全不同意杨永泰的看法,在他看来,越是大选临近,全党上下越应该保持镇静,不能让人抓到攻讦的把柄。尤其不能当最具风险性的内阁总理,因为总理日理万机,自然做多错多;若是不做事呢,又会被人批评是昏庸无能。总之,做和不做都是错!既然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至于眼下的内阁总理职位,不妨就让给赵秉钧,反正北洋系没有自己的政党,再怎么出风头也不会在国会选举中抢走新中国党的选票。

杨杰的看法又与前两人不同。他认为之前的内阁格局最适合新中国党发挥作用,即态度中庸平正的唐少川主宰内阁,北洋系、新中国党、同盟会、无党派人士在内阁中四分天下。大家地位相等,互相制约,无论哪一派想要通过什么提案,都得先争取其他势力的赞成,新中国党无形中处于超然地位。而现在,无论是宋教仁还是赵秉钧出任总理,都会打破这种平衡,使得新中国党在内阁中的地位逐渐弱化。所以新中国党应该尽可能维持当前的格局,具体做法就是推举原外交总长陆徵祥出任总理。

陆徵祥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曾就读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办的上海广方言馆和北京同文馆,因为这些学校不仅免除一切学杂费用,每月还有一定的膏火银补助。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尤其精通俄语,毕业后便被选任为大清帝国驻俄使馆的四等秘书兼译员。

毕业就是公务员,而且还是驻外使领馆的,现在看来是一等一的好差事,但在当时却是不入正统士子法眼的工作,众人唯恐避之不及。陆徵祥不畏流言,认真学习外交业务,几年之后就因能力出色、表现优异升任参赞,随后担任中国驻荷公使、驻俄公使等。武昌起义后,陆徵祥曾联合一些驻外使臣,电请清帝逊位。

因为他有多年出任驻外公使的经历,熟悉西方外交事务,而且未参加任何派系,口碑良好,所以在南北和谈成功、唐绍仪组阁之时,袁世凯力邀他回国担任外交总长。就他这几个月在国内的工作情况来看,首先必须肯定他是一个外交干才,在外交机构改革、建设中华民国外交体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但他的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性格懦弱、优柔寡断。

这样的人也能担任内阁总理?

孙元起表示强烈怀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