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汉贼> 第233章 大举南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3章 大举南下(1 / 2)

一支五千人的大军出襄邑境,士卒持刀戟弓弩,披铁甲者甚少,多为皮甲,虽然一身装备不怎么样,气势则不弱内地郡兵,反而隐隐强上几分。这是因为汉代有兵役制度,豪族可以躲避,小民难逃,一般人成年后很多都有当兵经验,在本地为当兵者最多,往京都或边地也有不少。所以募兵面向的是服过兵役的人,这些人多少有些底子,经过几个月狠狠操练,可以轻而易举超过郡兵。

当然,也不能否认主将的作用,毕竟主将乃是一军之魂魄,至关重要。这支军队属于曹操所有,曹操少年时代便阅尽诸兵书,京中号称知兵,而且黄巾之乱时参加过十万人大会战,经验也不缺,却是比那些仅仅坐在高堂吹嘘的关东诸州郡大吏强多了。

五千人排成队列行在路上,曹操感慨万千,满心骄傲,与袁绍、袁术兄弟逃出京师时波澜不惊不同,他堪称倒霉透顶,先遭谋害,再被抓捕,险死还生。俗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点不假,袁绍、袁术相继陷入困境,不得州郡支持,他则在大兄、陈留太守张邈的帮助下拉起大旗,招兵买马,又遇本郡孝廉卫兹散家财以资给,加上族弟曹洪、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闻信赶来会合,总算组建起一支义军。

曹操无法预见未来,这支在他眼中骄傲无比的军队很快就将全军覆没,但基石不损,里面诸如曹洪、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乃至乐进、典韦、史涣等,日后追随他南征北战,始终不离不弃,曾一败涂地、曾仰人鼻息,亦曾横扫千军,最终为他建立起一个天下十分有其七的庞大帝国。当然,有了盖俊这个变数,一切都将不同。

襄邑位于兖州陈留郡东南角,此去酸枣在西北,与河南尹仅一线之隔,京都在望。关东州郡选择此处起兵会盟,其用意不问自明。

曹操到达酸枣,此时已有数路兵马,随后各地兵马陆续到来,除了先前密谋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等,豫州刺史孔伷亦率豫州诸郡守赶到,青州从事孙宾硕言青州刺史焦和正在整顿兵马,不久也会前来。中原四州惟有徐州刺史陶谦态度暧昧,要说他支持吧,至今没有回音,要说他不支持吧,治下广陵太守张超在此。反正他就是抱着胜了有我一份功劳,输了跟我没关系,不愧是混迹官场数十载的老油条,让人说不出他的不是来。

另外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所谓蛇无头不行,袁绍乃是士人领袖,一手导演诛阉,雪党人二十载大恨,又是关东讨董的策划人,众望所归,当为盟主。然而让人气愤的是,冀州方面毫无动静,韩馥阴奉阳违,始终不予支持,袁绍在渤海仅募到数千兵,自认实力不足以服众,还要再等些时日才能赶来。

没有盟主统一指挥,诸州郡只能整日蹲在酸枣晒太阳,白白浪费大好机会。

河南尹,雒阳。

酸枣距离京师仅四百余里,关东州郡起兵当日董卓就知道了,那一刻,董卓有万念俱灰之感。

关东军骂他擅自废立,窃取权柄,笑死人也。

废帝是得到太傅袁隗同意、百官同意的,不是自己任意妄为。即使废帝后,他也没有乱来,借不雨为由代刘弘为司空,后授予刘虞大司马,自任三公之首太尉,最终公卿所请,登上相国之位,可以说每一步都走得合理合法。

他自知为边地之人,麾下无治国人才,只有拉拢士人,他先拉拢士人领袖袁绍,碰了一根钉子,他不以为意,不改初衷,终得士人认可。以公卿子弟入宫代替奸阉、为党人领袖陈蕃、窦武等人翻案、并提拔其等子孙为官,擢用天下名士、乃至京官外任……

自己对士人的建议言听计从,可是结果呢?原来,一切都是一场假象,一场骗局,士人早在他扶帝进京的一刻就开始谋划了。

和往日谋士盈坐不同,今日相国府密室仅有李儒、田仪等寥寥几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